第167章 赛龙舟(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叶明珠也似有所感,顿时心里一惊,偷偷的看了一眼王致和的娘,心里头七上八下的,随后又看了一眼被众星捧月的叶小楼。  

明明之前还孤立无援,结果这才多一会?  

不由得暗恨,手中的帕子都要撕烂了。  

而叶小楼没有时间搭理她们,她来这里也是有正事儿的。  

赏花宴是女主人还没来之前,正是众人拉近关系的好时候。  

“诶,听说了吗?”  

“这位新来的知县听说是个能干事儿的人,这不马上要端午节了吗?听说今年的龙舟赛要大办呢?”  

“我也听说了,不仅要大办,还说可以自行组织龙舟,要是得了第一名还有丰厚的奖金呢。”  

“诶呀,这下可热闹了。”  

“可不是,咱们已经多少年没有大办过龙舟赛了?”  

众人的心思都活络了起来,办龙舟赛虽然花费不少,但是相比于花费,赚的只会更多。  

古代没有什么别的消遣,大家都爱凑个热闹,这样一来,就少不得花银子,这既促进了消费,又提高了民众的幸福指数,同时也冲淡了之前太子余孽造成的低迷情绪,还给新任的知县增加了业绩,简直是一箭多雕的好事。  

可见这个新任的知县的确不是一般人。  

结果很快,知县的妻子杨氏就踩着点出现了。  

这是一个桃李年华的女子,十分温婉贤德,慢声细语,长相颇有江南女子的柔美,打扮却很是端庄。  

为人谦和,谈吐不凡,像是受过极好教养的大家闺秀。  

从她一出现,众人的目光就全都移了过去,有好奇,自然也有不少巴结之人,更重要的是想探听一下这才端午节龙舟赛的具体事宜。  

而她应付的游刃有余,不见丝毫拘谨,言语恰到好处,虽说不是身经百战,自也是历练过的。  

她的笑容始终温和,表情也没有特别大的变化,谦逊有礼带着淡淡的疏离,说着关于龙舟赛的事。  

叶小楼虽然是秀才娘子,可在这里的身份并不算最高。  

此次前来的大多是家里的当家主母带着晚辈,有的也是有诰命在身的,比如朱瑛的母亲。  

家里捐了员外郎,那她的母亲怎么也要称呼一声儒人的,跟知县的妻子杨氏一个品级。  

在大夏朝,七品以下皆儒人。  

而叶小楼也只跟朱瑛她们比较熟,因此坐在了朱瑛母亲的下首,而不论是朱瑛还是崔玉兰则都坐在身后的绣墩上。  

此刻就能看出来身份的差距了。  

受邀请的都坐在前排,坐玫瑰椅,而跟来的人则都得在身后坐小绣墩。  

而朱瑛是个闲不住的人,见那边说的火热,便小声的跟叶小楼咬耳朵。  

“叶姐姐,这要是举办龙舟赛那就太好了,一定特别热闹,我要是男子,我也组建一个龙舟队去比赛,要是能拿到头名那就再好不过了。”  

“一千两啊,居然将近一千两银子。”  

小姑娘双眼放光,而叶小楼也有些意外。  

这还真是大手笔,不过话说回来,羊毛出在羊身上。  

看着来的这些太太们,也清楚,当这赏花宴可不是白设的?  

贺氏那话却也不假,的确是要掏银子的。  

果然,没一会儿众人就开始讨论出多少银子的事儿了。  

就见那个杨儒人依旧面上带笑大大方方的道:“大家对赛龙舟的事儿如此热情,那就是在好不过了。”  

“我这初来乍到的,对南康城也不甚了解,可偏赶上了这一年一度的端阳,就想着让大家也热闹一番。”  

“既然大家对拔得头筹得一千两这样的奖金都觉得好,那就这么定了。”  

“这第一名有了,第二名,第三名也总得有个说法才好啊。”  

这话一落,就有一个穿着深紫色华服的妇人接话道:“那不若第二名奖金八百两,第三名五百两如何?”  

这话一落,以为穿着深红色的妇人开口道:“我倒是觉得不若第一名一千两,第二名五百两,可取两名,而第三名可得二百两,取五名可好?这样参加的人也多,也更热闹嘛。”  

这俩人打擂台,其他人则各说各的好。  

这时杨儒人则笑了笑道:“我倒是觉得第二种更好一些,咱们举办赛龙舟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百姓们热闹起来,参与的人越多才越热闹。”  

“不若就选第二种如何???”  

既然她都开口了,自然没有反对的。  

于是杨儒人继续笑着道:“既然大家不反对,那我们就在商议一下奖金的事儿。”  

“这是一百两银子,是我官府对咱们这次赛龙舟的支持,大家呢,多的多出,少的少出,也都是对南康百姓的一份心意。”  

“说来惭愧,我家老爷为官清廉,也没啥体己,我个人也出一百两,让诸位见笑了。”  

众人早就有心理准备,官家不过是来个抛砖引玉,接下来才是大戏。  

上一次被别人压了一头,紫衣华府那妇人自然不依,仰着头,直接开口道:“南康城百姓能有知县大人这样爱民如子的父母官,那是百姓们的福气。”  

“既然如此,不若我就出个一千两吧。”  

说完斜眼看向酱红色华服的女子,而那女子则笑了笑:“张姐姐,家大业大,体己也多,我可比不得,不若,我就出八百两好了。”  

没有再挣,可是银子却没少提多。  

有她们两个大户在前,大家依次捐了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