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1章明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言情,最快更新北雄!  

封德彝的丧事不用多说,他是唐初时节第一位殁在任上的宰相,还是开国功臣,而且凌烟阁上其他人都还活着,只他走在了前面,就更非同一般。  

对于李破来说,不管是顾念君臣一场的情谊,还是为了让其他功臣们瞧瞧,他李破非是那种薄情寡义的君王,所以肯定是丧礼从重,几追王侯。  

出殡之日,更是群臣尽出,送于郊外。  

封氏的祖地在渤海,封德彝殁后,尸身是要送归故里的,落叶归根嘛,当世之人讲究这个,很多大臣晚年都会选择主动致仕,归养乡里,其实为的就是死后能葬入祖坟。  

封言道年幼,李破特许其不用扶灵回乡,也就不用提守灵之事了,只在京师守丧即可。  

于是李破又命刑部尚书杨恭仁,于弘农杨氏族中选了两人,称为假子,一路送封德彝棺椁回渤海厚葬。  

随行主事的则是鸿胪寺少卿高表仁的侄儿。  

这些人都属于封氏的姻亲,送一送封德彝也是应该的。  

封德彝的丧事持续了多半个冬天,等到送丧的队伍离开长安的时候,已经来到了穿暖花开的时节。  

朝中当然不可能只顾着给封德彝举丧,废了其他政事。  

临近年底的时候,李破又接到了一封北边的来信,突厥可汗阿史那杨环想要在夏日里再次与大唐皇帝会盟,这次会盟的地点人家也选好了,就在榆林和突厥交界的边市所在。  

当年杨广就在那附近和突厥启民可汗会盟的,因为那里离着两国腹心之地都近一些。  

至于会盟的因由,阿史那杨环在心里未曾细说,这个不用明言,大家心里都清楚。  

一来是突厥东方汗阿史那多闻已是穷途末路,可他毕竟占据着辽东,怎么收尾,两边要做好沟通。  

两姑侄在对待阿史那多闻一事上,这几年可谓是默契十足。  

阿史那杨环轻而易举的掏了阿史那多闻的老巢,没有费一兵一卒,政治手腕上根本不是突厥那些粗鲁残暴的贵族们能比的了的。  

而且在大略之上也不简单,几乎是在逼着阿史那多闻南下半岛,要么去跟高句丽争斗,要么联合高句丽一起对付北上的唐军。  

行的是借刀杀人之谋,不管阿史那多闻胜败,于突厥而言,皆都无损。  

其实归根到底玩弄的还是人心,因为她知道,大唐代隋而起,高句丽就是唐人心中的一根刺…  

上次会盟之时,她便屡屡出言试探,又晓得李破的经历,就更加确定大唐立国之后,头一个对付的就将是高句丽。  

只是她没有想到的是,李破这么有耐心,没有依循杨广北征之旧路,从营州方向进兵,而是选择了海上出兵。  

先是灭掉了百济,收服新罗,再灭倭国,然后才增兵半岛,从南向北与高句丽一战,且一战功成,几有神助。  

这些关于大唐的消息,其实都是从长安传回到圣山之下的,如今两国来往频密,已不需要绕远路走晋地,而是直接北上朔方,榆林,紧急的消息耗时十余日便至,可以说是非常快捷了。  

从秋末到年底,突厥的使者就来了三拨。  

一路是护送阿史那求罗的女儿阿史那同苏来长安与大唐皇帝联姻,这一拨人来的稍早,两国于此事早有交涉,同样也是两国交往渐密的凭证。  

不久,又有突厥使者到来,是为了贺喜大唐在军事上取得了关键性胜利而来。  

年底这是第三拨,这次提出了明年夏天想要与大唐再次会盟的请求,显然是突厥汗帐中的贵族们仔细商议之后,才做出的决定。  

不管是什么事,突厥使者接二连三的远来长安,都表明了突厥对于唐军攻灭高句丽之事的重视,而大唐的军事实力,也愈发得到了突厥人的尊重。  

没错,就是军事实力,多数的突厥人对于国力之类的东西没有清晰的概念,他们只会看到你刀枪有多犀利,勇士有多勇武。  

大唐的一系列军事上的胜利,传到遥远的突厥汗帐之中,让突厥贵族们纷纷侧目,以往那些时不时就吼上一声,要跟大唐开战,以雪前耻的声音渐消,代之而起的则是十足的警惕。  

两国恩怨纠缠,毫无保留的交好是不可能的…  

而唐军在攻破高句丽都城平壤城之后,也还未有跨过鸭绿水的迹象。  

书信来往间,李破的意思也很明确,在等待着阿史那杨环给出辽东一地的解决方案。  

这个可不是什么轻易就能解决的问题,首先是阿史那多闻依旧有着拼死一搏的实力,二来还有辽东地区有诸多部族,对于两国而言,都有鞭长莫及之忧,需要一个稳妥的办法来解决。  

会盟之地突厥已经选取,阿史那杨环的信上也很笃定,李破不会不答应。  

三年前两国会盟,是因为他们都意识到了国力衰弱,不宜再相互争斗,养精蓄锐方为上策。  

加之他们之间有着亲戚的关系,之前也是一直交好,为会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而明年…也是该到了再见面谈一谈的时候了。  

李破很清楚阿史那杨环想要谈什么,除了进一步划定疆界,甚或是彻底解决辽东的归属问题,还有就是西域…  

突厥休息了这么多年,阿史那杨环不可能什么都不做,突厥能得到大唐的消息,大唐自然也能打探出突厥国中之事。  

这些年阿史那杨环一直在稳固自己的权位,她还在前年的时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