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7章大事(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春祭一过,朝廷肉眼可见的忙碌了起来,新春尹始,要做的事情非常多。  

朝中在冬天里规划好了几件大事。  

基础工程上面,去年各处驰道系统,运河,桥梁,沟渠等等水里设施的初步修缮工作基本完成,用了差不多三年多的时间。  

今年则进入下一个阶段,准备对蜀中通往关西以及连通东川,西川的几条主要栈道进行修补,扩建。  

用的不再都是倭人战俘,高句丽人会派上大用场,去过蜀中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程。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即便是后来,在险峻之处修建的道路和桥梁看上去也会让人提心吊胆,就更不用说当世了。  

工程结束,死伤个几万人,那都是正常损耗。  

另外就是要修建两条新的驰道,任务也非常艰巨,在不愿拿出所有家底的前提下,工期也是不可测度。  

驿站则还要多建一些…  

可以说大唐在工程建设上面,正在一步步的检测着自己的极限。  

而作为大唐的开国之君,李破表现出了比文皇帝杨坚更为强大的耐心和坚持,对当今天下的人力物力,更是珍而重之,一步步走来都能做到心里有数,绝不独断专行。  

比如此次修建驰道之事,他就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广泛听取了臣下们的意见,才最终做出决定,到了元贞八年工程即将开始的时候,和他之前预想中的计划已然面目全非。  

而且为了节省工期和资源,两条驰道都会从最难以解决的路段开始修建,初期如果顺利的话,就会一直进行下去,一旦受阻,则有很大可能放弃两条驰道的修建。  

缺少了一些气魄,可却体现出了一如既往的务实态度,这无疑是在历代君王身上极难见到的一种可贵品质。  

大多数有为的君王纵横开阖惯了,做什么事情都是一副挥斥方遒的样子,秉持的都是只要我做,便能成功,牺牲在所难免,反正牺牲不到我头上的原则。  

所以君王们也就变成了一种极为可怕的生物…  

后来人饰演的君王,没有视人命如草芥的心态,摆的也就都是架子,根本找不到内核。  

另外今年大唐在田亩制度上也要做出一定的修改,看能不能为发展纺织产业留出空间,效果不好说,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朝臣别看都是智能之士,却也没那么神奇,给你来个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很多在后来人眼中看似英明的政策,都是这么施行下来的,是非功过,只能任凭后人评说。  

而官制上的改革在今年的主要任务就是设下布政使,地方官员的品级有所浮动,也要特意观察一下他们的反应,做好各种应对的准备。  

李破还打算在今年或者是明年征募一批府兵,折冲府建立起来好几年了,该到测试一下成效的时候了。  

至于用在何处,到时候再说,在他的预想中,若是辽东战事顺利的话,征募的府兵便可以作为后备力量,没有必要参战。  

集结,行军,运送粮草等事做个全套,看看折冲府建立之后,是不是比前隋的府兵制度更为优越。  

如果战事不利,正好把府兵补充进去,耗也能把阿史那多闻耗死在辽东。  

最重要的其实还是在这中间总结折冲府设立之后的经验教训,以此作为参照进行更为有效的革新。  

大唐一直未曾动用过府兵,总不能一直如此,到了关键时候来个临时抱佛脚,隔三差五的总得演习一下。  

大唐想要万事如意,那就必须保证军事上的强大,很多事实都证明,物阜民丰,马放南山,官员百姓尽都慵懒度日的盛世时节总是那么短暂。  

只有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警惕和军事上的领先,才是最为正确的治国方针。  

被几个海寇和披着野猪皮的野人就弄的鸡飞狗跳的军事制度,真不如干脆完结算了。  

再有就是东部沿海的造船业,元贞七年漕运全面开通之后,为造船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据窦轨等人奏报,今年江南的船坞在满足漕运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建造千料以上的海船。  

中原造船历史已经非常悠久,当年汉末时期,东吴水军的大船就已经颇具威势,主舰往往都是一千五百料以上的楼船。  

南北朝,前隋都有大军出海的记录,主力也都是楼船,在海上横行无阻,是标准的海上巨无霸。  

讲真,最近一直用野果阅读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安卓苹果均可。  

隋末战乱无疑阻碍了造船业的发展,让其停滞甚至是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倒退。  

如今大唐在造船业投入了不少的精力,恢复速度还是很快的,到了元贞八年初,江南的船坞已是初具规模。  

李破这两年也看了一些船只的图纸,他其实对楼船不怎么感兴趣,太笨重了,明显影响了它的速度和灵活性。  

而且如今的楼船带有前隋的鲜明特征,要知道杨广造了那么多的楼船,基本上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的出行方便,也符合他对自己出行游乐的标准,要的就是一个盛大。  

楼船载人多,杨广在上面可以听歌看舞,行程当中也会非常舒适,所以前隋的楼船很华丽,作为战舰的实用性却差了许多。  

李破跟懂得造船的匠人们聊过,最终设想中的船只其实是那种一千料到一千五百料的帆船,保证足够的内部空间来装载货物,满员五十人到一百五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