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8章 朱三太子,你不能啃老啊(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随着第一期孔代补习班的结束,大明帝国的战争机器开始隆隆转动了!  

虽然大明北伐的第一期目标是中原,但是战争开始的地方却是西北和东北的海上。  

准噶尔部的倒戈和对叶儿羌汗国的战争,看似和大清国没太大关系,但其实不然。  

因为一旦准噶尔部变身为大明北庭军,喀尔喀蒙古的西部就会暴露在准噶尔大军的兵锋之下!  

而且叶儿羌汗国一旦灭亡,大清国同和硕特汗国的联系就会被切断。而和硕特汗国对大清的重要程度,是超乎许多人想像的。  

因为和硕特汗国统治着西藏、青海,是藏传黄教格鲁派的保护者!而漠南、漠北蒙古诸部现在都信奉藏传佛教,视西藏大喇嘛为现世之佛!所以大喇嘛对于蒙古的地位,有点像西方天主教的教宗。  

一旦和硕特汗国被大明攻灭,西藏黄教成为大明的帮手,那么大清在漠南、漠北蒙古的统治就会动摇!  

所以多铎是不能对准噶尔部的倒戈和叶儿羌汗国的灭亡置之不理的!  

不过多铎的应对之策也不一定是出兵攻打准噶尔部(北庭军),因为距离太远,后勤保障太难。  

不用上孔代的补习班,大元帅府的那些参军们就能猜到多铎会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拯救叶儿羌汗国并且震慑准噶尔部。  

而多铎眼中的“魏”,只可能是朔方军!  

“三弟,一旦准噶尔部入侵叶儿羌汗国并打出大明北庭军的旗号,你的朔方军就必然会成为多铎攻打的目标!”  

在南京紫禁城内,朱皇帝正在和自己同父同母的兄弟,“朱三太子”朱慈炯一边走路,一边说话。两人身后还跟着一大堆的太监、宫女、侍卫,远远的跟着,也不发出什么声响。  

兄弟两人正往武英殿去,今天是朱慈炯离开南京的日子,他得去向崇祯上皇和周上皇后磕头辞行。  

朱慈烺也是为这事儿从老山宫返回南京紫禁城的,而崇祯和周后也从他们休养的西圃离宫回到了紫禁城,住进了武英殿,等着俩儿子来拜见。  

“朱三太子”的心情不怎么样,准噶尔部明明是他联络来的,可是解套的却是吴三桂,而他还得继续当“贷王”,看起来还要世袭罔替了!  

因为朱慈烺已经找到了一个维持中央和藩镇和谐的好办法——从藩镇招募童军!  

招募,其实就是花钱购买九边藩镇中苦哈哈的健壮少年,然后调教成军,再用讲武堂出来的精英军官去指挥他们,而且还给他们立功升级入讲武堂的前程......这群无依无靠的藩镇少年还不得变成大明朝廷手中最锋利的宝剑?  

九个藩镇一年给朝廷补充一万多强壮少年,按照二分之一的淘汰率和平均15年的服役期计算,朝廷手头至少可以长期保持12万——15万战斗力爆表九边少年军!  

哪个藩镇还敢对朝廷不敬?一个藩镇能养得起2万精兵就不错了,而且肯定比不上从童子军练起来的九边少年军。  

想当年太祖高皇帝要是想到这招,九边塞君就都老实了,而且也不必裁撤了......  

看来朔方这个藩,是永远也撤不了啦!  

“皇兄,臣弟的朔方军兵微将寡,在册的军户虽然有五六万,但是其中能战的不足两万。而且器械都不大精良,火枪都是榆林、延安等地打造的,而且数量也不足啊!  

不过最大的难处还是没钱......上回发藩债圈的钱已经花的差不多了,利息都快付不出来了!皇兄,您可得救救臣弟啊!”  

朱三太子苦啊!他都八年没好日子过了,一开始天天担心被东虏抓去杀头!后来又因为永远都还不完高利贷的而发愁。  

再后来他哥哥朱皇帝设了个藩债的套,坑了一批湖广富商地主,帮着三太子稍微减了点困。  

但是藩债虽然不用还本,但是利息得给啊!  

朔方藩债发了五百多万两,百分之六的利息,一年要付出去三十万两!  

而朔方藩的财政基础非常薄弱,几乎所有的土地都分配给了军户,藩镇一文钱的税都收不上来。  

所以朱慈炯不得不努力发展朔方藩的工商业,通过开发花马池盐田,发展榆林和延安的铁业,开展和蒙古部落的互市交易,还有向朝廷方面贩马等方法获取利润。  

但是百般努力之下,朔方藩的年财政收入也没超过20万两,加上朝廷的补贴也只有55万两,在支付了利息之后只剩下区区25万两白银,在支付了必须的开销之后,所剩就不足10万两了......  

虽然所剩不多,但终究是有盈余的!所以利息都快付不出来的话,其实是在哭穷。  

朱慈烺当然知道他在哭穷,不过也明白以朱慈炯的财力,的确没有能力将在册的五六万藩军都动员起来。  

因为朔方藩的土地非常贫瘠,所以下面的藩军户收入也不高,只能维持生活,无力负担兵役。  

如果朱慈炯想动员大军,就得发下一笔“行装银”和“安家银”。没有一两百万,是没办法发动大军的。  

“三弟,”朱慈烺笑道,“朔方镇的存粮有多少?”  

一二百万银子,对现在的大明财政而言不是什么问题,大明的财政规模都过亿了!  

可不是崇祯皇帝当权的时候,一年到头一千万都收不起来......  

至于火枪、大炮也不难办。朔方藩自己就能生产火枪,这几年至少卖了几千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