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四章 肃清叛乱(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就在李亨准备趁着杨云手下军心不稳,士气跌落低谷时,再一次下令发起攻击时,突然四周传来一阵悠扬的鸣钟声,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  

随即空中霞光闪耀,自穹顶而下照射出一道七彩斑斓的光芒。  

这道光将所有人的目光都给吸引了过去,只见两个浑身绽放金光之人,浑身上下被雾气包裹,自空中徐徐降落下来。  

众人仔细一看,不是李隆基和杨玉环是谁?  

“陛下下凡了!”  

李林甫看到这一幕,最先喊了起来。  

这时台阶上下的人才意识到,大唐的皇帝明明是日益年迈但威信正隆的李隆基,怎会是下面那个一脸白净称孤道寡的小年轻?  

等看到下凡来的李隆基和杨玉环后,别说是台阶上的千牛卫和杨云麾下将士,就连台阶下的叛军也都傻眼了。  

怎么回事!?  

不是说皇帝被奸臣所害么?  

为何会出现在此?  

“你们这群叛逆,朕才走了不到几个时辰,便意图不轨…说吧,你们在这里作什么?”李隆基携杨玉环,稳稳地落在他之前用来飞升的高台上。  

他的声音非常之响亮,足以让现场所有人都听到。  

本来杀气腾腾的叛军,见到这一幕后都赶紧往后退,皇帝这话一出口,算是坐实了他们谋乱的罪名。  

“牛仙客,忠王,这一切是你们主导的吗?”  

李隆基突然瞪向不知所措的牛仙客和李亨,厉声喝问。  

牛仙客看到这一幕,“噗通”一下跪倒在地,磕头求饶,泣声道:“陛…陛下,臣…臣以为您已经死了,所以才…”  

李隆基怒不可遏:“混账东西,朕几时死了?朕飞升前,怎么跟你们说的?朕立贵妃之子为太子,以寿王为监国,这江山还是朕的江山,不时会下凡来看看…难道你们耳朵聋了吗?”  

金吾卫和武卫的普通士卒,这下彻底焉了。  

皇帝就在眼前,不信都不行,而且皇帝还真的是飞升成仙了,也就是说人间的皇帝到天庭去做了神仙,与日月同寿,足可保大唐几百年安稳,现在造反岂不是死路一条?  

很多士兵已自觉地把手中的兵器丢下,准备跪地投降。  

李亨厉声道:“别放下兵器,你们看到的一切都是假象,先皇已宾天,你们别被妖人蒙骗!”  

李亨话音未落,就见李隆基手一抬,一股无形的劲道扑面而至,宛若隔空抓人一般,当即就把李亨从地上拎了起来。  

“啊!”  

李亨在半空中拼命挣扎,但无济于事,就这么被李隆基遥遥地举在广场上空,就像个小丑般无助。  

李隆基道:“朕以为忠王能体察朕意,好好辅佐你的弟弟,替朕看管大唐江山,但看来朕错了…你跟你的兄长一样,辜负了朕的信任,狼子野心,竟趁着朕不在图谋不轨,由此可见上天没有让朕立你为太子是何等有先见之明…不过朕现在已经是神仙,没必要跟你一个凡人计较,就不杀你了!”  

说完他一松手,李亨重重地摔落地上,虽然人没死,但已经呈现半残的样子,嘴里哼哼唧唧,半天都没从地上爬起来。  

“千牛卫何在?还不将叛逆拿下?”  

李隆基一声令下。  

台阶上的千牛卫终于找到方向,拿着兵器冲下台阶,金吾卫和武卫兵马自觉散开,把原先紧密保护起来的李亨和牛仙客等人暴露出来。  

千牛卫不敢怠慢,上前去把两个祸首给双手反剪按倒在地。  

首脑被一网成擒,两人的幕僚和侍卫无心恋战,乖乖地缴械投降,然后金吾卫和武卫兵马跪倒一地。  

李隆基转过身看向李瑁,道:“寿王,朕不在的时候,辅佐好你的弟弟,朕如今已在天庭任职,救护众生,不能长久留在这里…你们好自为之吧!”  

说完,李隆基重新腾空而起,向破开天际的七彩穹顶飞去。  

这次他是一个人离开,杨玉环仍旧留在高台上,身上的霞光逐渐暗淡,慢慢地跟常人无异,意味着附着于她身上的九天玄女已经回到天庭去了。  

“恭送陛下!”  

李林甫兴奋异常。  

本以为必死的局,谁曾想随着杨云和李隆基相继出现,一下子就将牛仙客和李亨给解决,这下他不用再担心谁跟他抢位。  

送红包阅读福利来啦!你有最高888现金红包待抽取!关注weixin公众号书友大本营抽红包!  

反正他没打算挑战杨云在朝中的地位,牛仙客必然失势,他上升一位做好他的左相就是了。  

李瑁此时整个人都傻住了,从头到尾他都没跟父亲说上两句话,父亲又一次“飞升”做他的神仙去了。  

眼见天空七彩霞光熄灭,大地再次黯淡下来,咸宜公主走到台阶前,朗声道:“今日参与叛乱之人,乃受奸臣挑唆,除贼首外其余人等一概既往不咎!”  

有咸宜公主这番话做保障,那些跪在地上准备负隅顽抗的金吾卫和武卫将领也终于放下手中的兵刃。  

一场宫廷政变就此平息。  

这一夜,洛阳城内兵马调动频繁,一刻都不得清闲。  

即便叛乱的金吾卫和武卫已投降,牛仙客和李亨也被拿下,但城中还有不少军头需要安抚,包括骁卫、领军卫、威卫等十六禁卫军兵马需要一一派人前去接收兵权。  

李林甫负责维持朝中安稳。  

拂晓前后,早朝时分,朝中驻留洛阳的王公大臣,已经在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