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血泪灵草精倒拔垂杨柳,纪宝玉与林黛玉(3/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  

她便在守灵二月后,随贾琏回京,自此长居贾府。  

一年时间眨眼而过。  

次年元宵,元春省亲。  

以“颂圣应酬”之名,令众人作诗。  

在原剧情中,宝玉连作三首,而那最后一篇《杏帘在望》却是黛玉替他作的,便成了元春嘴里的“前三首之冠”。  

言及其不管是技巧,还是立意,都要比前三首高明一些。  

于是…  

“可都有了?”  

当体态窈窕、娇柔俊美的小姑娘向他柔声发问,纪年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一首没有,妹妹你都帮我做了吧。”  

小姑娘应是没有见过这么无耻的人,不由一愣。  

片刻后,两弯笼烟眉微蹙,露出略带嫌弃的表情:“白天才吃了你们屋一点茶,晚上就来使唤人了。”  

“妹妹有‘咏絮才’,若能为我作诗,娘娘定要夸我‘进益’了,老爷一高兴,也要少打我板子。”  

“这般大的本事,我看合府上下,也就妹妹一人了。”  

纪年满肚花肠,几句话下来,连“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林妹妹都有些招架不住,不由心生欢喜。  

可还是说了句:“哄人的话比诗还流利漂亮,也不知是为哪个姐姐妹妹准备的词,用我身上了。”  

说完,还轻轻“哼”了声。  

只是嘴上嫌弃,身体却很诚实地拿起纸笔,模仿他的笔迹,以钟王蝇头小楷在一色去油纸上作诗。  

之后盛上去,果然得了元春嘉奖——夸人的词自然也是纪年编的。  

然后他又以“贾宝玉”的身份,恰到好处地夸了几句,将这沾点傲娇的小姑娘哄得满心欢喜。  

也是老坏种了。  

省亲结束,元春觉得大观园空置可惜,便下旨让宝玉及群芳住进去。  

之后又经历黛玉葬花、共读西厢、闻牡丹亭、吟葬花词、端午大吵、手帕传情等节,宝黛爱情开始萌芽。  

至次年八月二十一,海棠诗社成立。  

林黛玉得号“潇湘妃子”。  

无论是在秋爽斋做海棠诗,还是在藕香榭写菊,都有压盖群芳的表现。  

又一年,刘姥姥进大观园,她十分难得地一解愁绪、大笑开怀,乐得直扶桌子,连呼“诶呦”。  

却也因过于高兴,一时忘形,乃至于念了些引异议的诗句,并因此受到宝钗劝导。  

二人的关系也由此变得十分要好。  

之后又发生许多事,黛玉身体越发不好。  

而那表面看上去一片大好的贾府,也在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下,逐渐走向末日、崩塌。  

终于,这天大观园抄检。  

虽有惊无险,黛玉却愈觉不安,乃至做出“冷月葬花魂”等万般凄凉的诗句。  

又两天后。  

宝玉因思念“遭忌被逐、抱屈夭亡”的丫环晴雯。  

便以其死后做了“芙蓉花神”为想象空间,写了一篇名为《芙蓉女儿诔》的至情悼文。  

黛玉这时从花影中走来,提出修改意见。  

这时她的脸色已十分难看,日渐消瘦的身躯也有些摇摇欲坠。  

虽说知道这不过是场戏,但经历了这横跨“十年”的模拟,纪年此时多少也有点入戏了。  

便想象着“子良哥牺牲”的场景调动情绪,低垂着眼帘,缓缓地念:“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此言一出,黛玉不由神情恍惚,像是预感到了什么,连退数步。  

然后以帕捂唇,轻咳着走了。  

在这之后。  

又经参禅一事,宝玉向黛玉吐露心迹。  

黛玉得了承诺,心情稍定。  

可随后就是海棠反季开花、通灵宝玉丢失二事,原本尚好的心绪也由此变得烦乱,夜夜难以入睡。  

而后便是元春薨逝、王子腾暴毙。  

贾府连失靠山,不由慌乱,更添宝玉疯癫,为了给他冲喜,贾母、凤姐等人便策划了“调包”一计。  

哄骗宝玉说要与“林姑娘”成亲,实际却是要圆了他与薛宝钗的“金玉良缘”。  

“妹妹,伱身子好些了没有?许久不见,还盖着这劳什子做什么?”  

前往正堂的路上,眸光混沌、恍若孩童的宝玉一边说着,一边就要伸手,将宝钗的盖头摘掉。  

不过随即想到,这人生大事,林妹妹应是想守规矩的,便收回了手。  

可在拜堂那一刹那,垂首的弧度,还是让宝钗险些跌了盖头。  

而一向不守规矩、如今更添疯癫的宝玉,却在这时忽然伸手,将盖头扯了回来。  

哪怕盖头不落是他心中的古板,可为了心爱之人不留遗憾,他做什么都心甘情愿。  

不过也就是这唯一一次守规矩,让他错过了见黛玉最后一面的机会。  

那一夜,潇湘馆外。  

唯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正应了那句“冷月葬花魂”。  

芳影凋零,魂归太虚幻境。  

各位大大晚安,明天,不对,今天白天,爆更不停。  

(本章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