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国立医馆(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一听要和皇帝大干一场,几个人顿时默不作声,只有赵凌波眼睛亮了起来。  

这个世界,是修仙者的世界,不过一般的人族凡人,知道修仙者的并不多。  

太医院的人,虽说是极度边缘的朝臣,但毕竟也是入朝为官,对于修仙者是清楚的。  

昨天皇帝和御史刘毅的冲突,他们也有耳闻。  

现在皇帝要他们跟着干,自然是和修仙者对抗,作为凡人,他们除了医术什么也不会,真要上去那就是送死。  

但赵凌波却不这么想,她知道真相后,已经是痛恨修仙者,极度崇拜许墨辰。  

既然世间有仙,那当年怎么让自己的父亲镇守孤城、最终一门惨死呢?  

干!肯定要狠狠地干!  

她上前一步:“还请陛下明示,臣女愿意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张桐源沉默了一会儿,他已经老了,烂命一条,这么苟活着意义不大,眼见徒弟都答应了,他干脆一横心:“陛下,微臣也愿意跟随!”  

微臣虽然年迈,但是在一旁拍砖,辅助一下倒是可以的。  

“说什么呢,”许墨辰摆了摆手,“你们是太医,搞医学研究的,打架不是你们擅长的事情。  

再说了,对手是修仙者,一巴掌拍过去,你们就成肉饼了。”  

说的是事实,不愧是陛下。  

“朕是这么想的,”许墨辰示意大家坐下,“现在大乾刚刚统一天下,只是里面的情况,大家也都知道。  

朝中国库入不敷出,朕想要为天下百姓做点什么,也力所不及。  

不过,朕觉得,为国为民的事情不论大小,踏踏实实地开始,这就对得起天下百姓。”  

众人纷纷点头,皇帝果然是明君,整天操心的都是天下万民。  

忧国忧民呐!  

医者仁心,许墨辰说的,很符合大家的心思。  

“这太医院,闲置也是可惜,白白浪费诸位爱卿的医术,”许墨辰说着自己的打算,“所以,朕打算在京城设立‘国立医馆’,以朕以及国家的名义,对外开放。”  

“国立医馆?”赵凌波愣住了,“陛下的意思,是让臣女等给世间百姓治病。”  

这自古以来,太医院御医太医,医术高超,都是给皇家重臣贵族等人看病的。  

“对,完全对外开放,”许墨辰很肯定,“此外,还可以联合京城民间的医馆,让那里的医者也参与进来,全部冠以国家的名义。  

这样一来,将来如果出现医患纠纷等等,由国家介入处理。  

嗯…至于部门嘛,就叫‘卫生部’好了,以后如果能够渗透到地方,再慢慢分出其他部门分支。”  

他说的话无异于晴天霹雳。  

现在刚刚结束乱世,生病了有钱的找医术高超的诊断,没钱的凑活找个行医治疗,或者胡乱吃点药,实在没办法就熬着看天命。  

就算诊断治疗吃药,死了也就死了,闹起来说不清楚。  

大乾地方民间,有小官方半慈善的各种医馆药局组织。  

只不过经过乱世,资源有限,加上中央和地方脱节,很多都是名存实亡。  

但许墨辰说的,要皇帝以国家名义、全面介入医疗系统,重新整合,并且为医患承担一部分的责任,这等于说一定程度的兜底啊。  

“陛下,”张桐源嗫嚅,“要是…要是出的问题太多怎么办。”  

他们依靠的是中医,谁都不敢说能治疗百病。  

许墨辰了解过,人族目前流行的药方、医术等等,一部分是人族自己研究代代传承的。  

而绝大部分,是修仙界改革开放时候,修仙者传授的。  

只是在修仙者眼中,人族卑微,能大概治疗控制就行,并没有倾囊传授。  

再说了,一些活死人肉白骨的仙术丹方,一则没有药草,二来凡人不能配合炼化仙缘使用,给了也是白给。  

但也因为如此,等于说现有人族医术方面的科技,被修仙者锁定了。  

来来去去就那些水平,顶多是有大智慧的人族医师,改良或者推陈出新搞点。  

所以张桐源说的不无道理,给患者兜底,要是死的人太多,国立医馆哪里赔得起。  

“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许墨辰微笑,“朕和爱卿们要共同努力,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简单地说,医学方面,我们要有重大突破!”  

不仅是赵凌波,张桐源李文宏还有其他御医,都热血沸腾起来。  

研究医学的,哪怕搞出一单新的药方,都可以称为妙手。  

现在皇帝说了,要有“重大突破”,自己参与的话,医学史书上是少不了自己的身影了。  

“一步步来,”许墨辰很满意众人的震惊,“国立医馆先成立,诸位先去看病治疗,等医学有突破,大家底气更足,我们再进行下一步。  

怎么,还是诸位觉得自己的医术,吸引不了京城的百姓。”  

“陛下,”张桐源激动得满脸红光,白胡子一翘一翘,“恕微臣失礼,当初微臣号脉断病,可是有‘鬼门金手’的称号。  

二指一上,从无失误。  

微臣要是出去坐诊,排队的人绝对能够到城郊。”  

“一天也看不了太多,”许墨辰鼓励,“开始物以稀为贵,每天固定人数,有紧急情况紧急调整。  

另外,根据资历水平,设置高低不等的坐诊费,我们先收钱。  

开出的药方,找到固定且品质价格合适的药铺,以国家名义长期合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