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送礼(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盖正来又能怎么样。  

见到东殿校尉从飞马上跳下来,洛岛官兵们没有怂。  

自家北殿校尉在这里。真打起来,当然是兵对兵、将对将。盖正有淳于校尉对付,咱们一千多人,还收拾不了剩下十多个飞马骑兵?  

但是让洛岛官兵们想象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盖正竟然堆着一脸的笑容先向他们的王司马行礼!而对一旁同级的淳于校尉,仅仅是拱拱手。  

盖大人这是犯的什么病?  

你可是从四品的东殿校尉,主动向北殿卫五品别部司马行礼,你就不怕李相知道后一脚让你卷铺盖回家!  

而盖正接下来的话,就更让洛岛官兵们摸不着头脑了。  

“恭喜王大人,贺喜王大人。从七品主簿参事升五品别部司马仅仅只用了五日,升迁之快真是让盖某羡慕啊,封侯拜将指日可待。  

以后王大人守洛岛,离我东殿卫这么近。咱们两家近邻要多多亲近,有什么需要尽快告诉我。  

另外我也准备了一点薄利,祝贺王大人高升。  

礼物正在用船运来,一会儿就到。”  

洛岛的官兵们真的看懵了,他们不知道这几日泽郡都发生了什么,就觉得眼前一幕多么不可思议。  

盖正又道贺又是行礼,巴结之象如此明显。  

自己的新上官到底是什么来历?  

上任第一天竟然同时引来北殿校尉和东殿校尉,在他们的后面可是势如水火的两个朝堂派系。所谓敌人的朋友就敌人,两家重量级人物怎么会同时为一个新别部司马站台?  

王司马的背景有些夸张呀?  

洛岛官兵们顿时庆幸刚刚没有因为王司马年轻而怠慢他,或是说没有来得及怠慢他。现在看来,这位上来就发钱的别部司马是他们这些小卒惹不起的角色。  

官兵们再看王放,眼中终于了一点敬畏之色。  

王放见到盖正很是高兴,他这洛岛想要经营的顺畅,没有东殿卫帮衬肯定麻烦不断。  

“谢谢盖大人百忙之中前来。可是我这洛岛上还什么都没有,等岛建好之后,小弟定再请盖大人上岛游玩。”  

昨日淳于瑾为王放要来洛岛,引发了多方对他们目的的猜测。  

尤其是李尧。  

他是国相,很清楚江国现在还没有建设洛岛的计划。即便是想在洛岛打造出一支威胁泊南郡的奇兵,那也是让东殿卫接手,不可能把这么重要的地方给北殿卫。  

那么王放通过淳于瑾的手要洛岛就很值得细思了。  

不过李尧和蒋兰相互分析了几种猜测,都没有办法确定王放和淳于瑾到底想在洛岛上做什么。  

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两个不可能绕过江国单独去面对泊南郡。  

不是军事上的功用,那么就是为了其他利益。反正以王放在泽郡潜伏妖族案上表现出来到才智,肯定不会把洛岛要过去在上面数石头。  

还有昨日淳于瑾在观海楼上的怪异表现,也说明她与大王子一系之间出了隔阂。这对李尧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事情,加上鳞族和妖族宝藏上,她算保护了自己。更加让李尧确认,大王子一系内部出了大问题。  

若是能把淳于瑾和王放拉拢过来,二王子称王的路上就再无人可以阻挡了。  

淳于瑾几乎可以确定能成为15阶画尊,她对军队的掌控和指挥能力,也远远超出盖正。未来等济国公周世雄老去,淳于瑾就是统帅江国大军的最佳人选。  

王放不仅仅有成为15阶画尊的潜质,在能力上也在这几天的查案中初现峥嵘,其中绝妙让李尧都不禁惊叹。只要再稍加磨练,未来未必不能替代自己的位置,成为江国的国相。  

二王子争储君的劣势,就是己方内部有太多趋炎附势之徒,没有能拿出手的后起之秀。因此李尧对淳于瑾和王放,真的垂涎欲滴。  

他们两人若能归顺过来,一文一武辅佐新君。  

不需要二王子多么英明,仅仅做一个守成的君王,也能让江国安定无忧。  

现在就是收纳二人的最好时机。  

于是李尧就和蒋兰定下一个基调,不管淳于瑾和王放想在洛岛做什么,先支持再说。  

李尧不便出面,就让盖正继续扮演冤大头的角色。等王放在东殿卫吃足了好处,和盖正打成一片后,想回大王子那里他也不敢收。  

因此得到李尧的指令后,盖正就派人一直盯着北殿卫。当知道淳于瑾和王放飞来洛岛后,他立即让装载礼物的船出海,自己也带着一队亲兵来洛岛抢先向王放道贺。  

盖正清楚自己的能力,东殿校尉就是自己的极限了。虽然他知道自己这几天被王放耍的团团转,耗费财力和精力调动整个泽郡的力量为王放演了一处戏,结果就得了一个小功。但他还是由衷的佩服王放,更何况功劳什么的不算什么,一个地址就等于救了他的命。  

因此盖正得了李尧的命令,没有任何敷衍,是心甘情愿来洛岛向王放道贺送礼。  

姿态也摆的足够底,一心想着怎么回报王放给自己的恩情。  

于是就让洛岛官兵见到了如此荒唐的一幕。  

但今日要给洛岛官兵的震惊并没有因此结束。  

突然间,近处的海面上掀起大浪。十多米高的浪头向海岸推进,上陆之后又违反常理的退了回去。  

然后海岸上出现了一群鳞族。  

这些鳞族抬着大大小小的箱子,走到军阵的前方。在打开箱子后,里面装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