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缘由(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呵,真硬气!  

涂君房来了脾气,抬起脚,又准备踢过去……但是这一脚,他却没能踢出去。  

一道什么东西拉住了他的脚,把他的脚禁锢在了那里。  

涂君房一愣,低头看去,一道由符文形成的锁链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缠绕在了他的小腿上。  

众人都是一惊,齐齐顺着锁链望去,那里是开始看到的村子的方向,之前离开的一个壮汉,背着一个身形佝偻,面容枯槁,但眼神却奇亮无比的老头。  

而缠绕着涂君房小腿的那根锁链,这是从那老头的手里延伸出来的。  

众人一下子警觉起来,丁嶋安和夏柳青上前一步,蓄势待发。  

却没想到对面那老头猛的摇了摇头,从那壮汉的背上跳了下来,手里的符文也猛然一缩,放开了涂君房的小腿,在老头的手里形成了一根拐杖样式的东西。  

老头扭头和壮汉说了几句话,似乎是在确认些什么,又扭过了头,看向众人。  

下一刻,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那老头以拐杖为笔,在旁边的空地上写下了一些文字,然后拉着壮汉向后退了好远,看向了众人,做出了请的手势。  

这表达的意思相当明显,李承真有些纳闷,刚刚的那些壮汉,上来不由分说的就对他们喊打喊杀,现在这老者却做出了截然相反的举动,是因为他们俘虏了这些人,所以投鼠忌器?  

众人对视一眼,心领神会的点了点头,四散开来,从不同的角度接近了那一块空地,看向那里的文字。  

那是繁体字!尽管某些字样看起来有些怪异,但是联系起上下文,还是勉强能够理解出来的。  

排一下语序,将内容大意理解出来大概是:  

“外来者,你们赢了,不要为难那些孩子,如果你们有什么疑问?写在这里,老朽定然知无不言…”  

众人面面相觑,交流片刻,众人达成了一致,丁嶋安缓缓走了出来,在面前的空地上开始写字。  

众人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  

“这里到底是什么地方,你们到底是什么人?”  

那老头也不磨叽,上前瞥了一眼,在一旁又写下一片回答。  

众人纷纷上前一观,神色各异。  

照老头所言,此地名叫玉清境,确实是三国时期的冲虚道人葛玄依山势设局立阵所建。  

而他们这些人,和李承真猜测的几乎一致,正是唐朝时期进入此地的灵宝派门人所留下的后裔。  

唐朝中后期,灵宝派虽然不复往年的繁盛,但还是天底下首屈一指的大派,但其却因为一些事,彻底得罪了当时朝中的一个大派系,当时正是玄宗中后期,时任灵宝派门长对局势洞若观火,断定天下大乱不远矣!  

为了在乱世中保全灵宝派的传承,那门长突然想到了老祖宗葛玄留下的这处宝地,带领着当时的灵宝派门人进入这里,并依靠一些记载和自己对气局和阵法的理解,简单的改造了一番此地,便一直生活在了此地。  

众人点了点头,尽管这老头的话是真是假不能确定,但至少和他们推断出的结果非常相似,所以可信度很高。  

紧接着,他们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为何在战乱结束后,他们没有选择回到外界重新建立道统,反而是在这里世世代代的生活了下去?”  

老头看见问题,先是一怔,叹了口气,良久,才举起拐杖,写下了他的回答。  

据老头所说,并非是他们这些灵宝派门人不想离开这里,回到外界,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当年进入此地时,因为门派外还有仇怨,为了防止一些弟子顽劣泄露了门派的所在,那位门长利用这玉清境中的气局,对在的场包括自己在内的门人全都下了一种咒缚,这咒缚让他们可以借用四方天地的力量,免受这里气局的排斥,但代价是,无法主动离开这个地方。  

当然他们并非是准备永久居住在这里,他们在外界还留有高功弟子,并令这些弟子各自建立道统,等到外面战乱结束,时局稳定时,再通过一些早已布置好的手段,从外面破掉这山中的气局,里面的灵宝派门人自然就能出去了。  

但天不遂人愿,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最终的结果是,没有任何一个留在外的门人回到这里。  

本来设想很好的计划唯独缺少了最后一环,灵宝派的门人就这样被气局困在了这里。  

李承真皱了皱眉,似乎想起了什么,突然产生出了一个荒谬的想法,他走上前去,轻轻拍了拍涂君房的肩膀,小声的更涂君房耳语了几句。  

就见涂君房悚然一惊,脸色猛的一变,直接上前两步,对着几人拱了拱手,然后在空地上写下了自己的问题。  

“灵宝派派遣到外面的弟子分别是什么人?这可有记载?”  

老头看了一眼问题,先是点了点头,思考了片刻,写下了答案。  

李承真一眼便在几个答案中,看见了他刚刚猜想的那一个。  

元明道人——化名正觉居士,创立三魔派!  

果然,这样就解释道通了,为什么正觉居士笃定这里是葛玄天师的机缘之地,而且拥有灵宝传承的他也没有将其传授给三魔派弟子。  

因为他压根就是灵宝派的弟子,建立三魔派的目的就是有朝一日将灵宝派从这山中解放出来,大概是为了隐藏身份,所以他只传授了自己所领悟出来的手段。  

但那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正觉居士为何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