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51 卧龙凤雏(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能说真会给自己加戏。  

“这话得等你当过总统之后才有资格说。”安琪并不认为当一个合格的总统很轻松。  

同样都是当总统,哈定天天跟俄亥俄那帮人在白宫,喝着酒打着牌就把字签了,因此被戏称为扑克内阁。  

罗斯福总统一当就是13年,任期最长,也是最成功的的美国总统,麦克阿瑟要想成为下一个罗斯福,凭借目前他对总统这个工作的认知,估计不现实。  

安琪有些话并没有说得太明白。  

麦克阿瑟能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总统,安琪不清楚。  

安琪知道的是,作为一个军人,尤其麦克阿瑟这样身份地位的将军,麦克阿瑟也并不合格。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南部非洲联邦非洲已经发现端倪,多次提醒华盛顿的同时,安琪也曾亲自给麦克阿瑟致电,提醒麦克阿瑟留意日军的调动。  

麦克阿瑟并不认为日本敢挑起对美国的战争,甚至在日军已经偷袭珍珠港之后,麦克阿瑟还是固执的认为,日本不敢向菲律宾发动地面进攻。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军的装备水平,跟美军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尤其陆军方面。  

麦克阿瑟的失误在于,美菲联军的装备水平,跟日军相比并没有领先太多,战斗意志方面更是天壤之别。  

双方差距体现在战场上,就是彻底的一面倒,连日军都没想到居然能如此轻松击败美菲联军,于是就有了得意忘形之下的巴丹死亡行军。  

从这个角度上说,日本和美国,真的是一对卧龙凤雏。  

“我会用事实向你证明的,既然我能在军事领域达到无人能及的巅峰,那么在政治领域,我同样能成为最出色的佼佼者。”麦克阿瑟这段时间在日本接受了太多奉承,同样得意忘形。  

日本人舔起来,还是很会舔的,日本政府都能出面以官方组织形式,组织日本女人从美国大兵哪里赚钱,全世界仅此一家。  

为了获得麦克阿瑟的赦免,麦克阿瑟这段时间在日本可以说是予取予求,这种情况下很难不飘。  

“那我只能祝你成功。”安琪的敷衍,被麦克阿瑟当成真心祝愿。  

“如果你愿意帮忙,我可以用一些东西交换。”麦克阿瑟正在尝试成为一名合格的政客。  

合格的政客肯定是一个出色的商人,懂得利益交换才能成为端水大师,画饼可以糊弄傻子,糊弄不了安琪这样的聪明人。  

“你的筹码是什么?”安琪对麦克阿瑟的筹码有兴趣。  

“日本称霸东亚数十年,好东西还是有一些的。”麦克阿瑟拿出的筹码,确实让安琪很感兴趣。  

从甲午清日战争打响对外扩张第一枪开始,日本在东亚的扩张已经超过半个世纪。  

半个世纪以来,日本人奇迹般的几乎没有遭遇任何挫折,先后击败清国、俄罗斯、德国,并且在二战中一度击败英国和美国,不可一世。  

整整半个世纪,日本通过对外战争,掠夺的财富无法统计,别的国家先不说,华人几千年积累的财富,相当大一部分都被日本人抢走,这笔账安琪记着呢。  

日本战败之后,南部非洲远征军在日本的行为,跟俄罗斯在德国不遑多让,不说把日本家庭中的菜刀都抢走吧,但凡有点价值的东西,都被南部非洲远征军搜刮。  

这是属于胜利者的特权。  

就算南部非洲远征军不动手,美国人也不会跟日本人客气。  

跟南部非洲相比,大部分美国人对日本,或者说对东亚文化圈的价值并不是很了解,同样都是古画,让美国人欣赏水墨的韵味,对美国人未免就要求太高了。  

这根很多华人不了解毕加索的抽象画价值在哪里是一个道理。  

所以对于华人来说有价值的东西,放在美国人手里就是暴殄天物,并不能发挥真正的价值。  

这段时间,南部非洲远征军官兵通过交换,从美国人手里确实换了不少好东西。  

但一个浅显的道理是,真正的好东西从来不会流落到民间,而是日本政府以及皇室收藏的那部分。  

跟南部非洲相比,美国跟日本政府和皇室的关系更好,所以麦克阿瑟手里到底有多少好东西,安琪也不知道。  

“书法、绘画、还有那些动辄几千年历史的珍贵文物,我一个美国人,都知道价值匪浅。”麦克阿瑟的羡慕无法掩饰,跟汉文化相比,美国的历史的确不太够。  

艺术的价值在于传递情绪,不懂油画的人看《呐喊》,也能感受到画家的绝望和焦虑。  

麦克阿瑟也一样,他让他评价《丧乱帖》好在哪儿,他一句话都说不完整。  

但这并不妨碍麦克阿瑟了解《丧乱帖》的价值。  

就算字看不懂,这东西流传了上千年,一直被人视若珍宝,保存的完好无损,这就充分证明了这东西的价值。  

对于麦克阿瑟来说,《丧乱帖》的价值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  

但对于任何一个爱好汉文化的人来说,《丧乱帖》都是无价之宝。  

安琪并不知道《丧乱帖》的存在。  

如果安琪知道的话,恐怕安琪马上就会同意麦克阿瑟的要求。  

不就是生活物资嘛,南部非洲多的是,要多少有多少。  

类似《丧乱帖》之类的东西,多多益善。  

“你先给我一个清单,然后咱们再说。”安琪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能表现的太急切。  

安琪虽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