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6 让他们来(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被击毁的T34,就是最好的掩体么——”胸前同样挂着勃勃沙的彼得托维奇哈哈大笑,呲着一嘴大黄牙。  

这特么也对啊!  

前面有一辆T34被击毁了,问后面的T34车长怎么走?  

从旁边绕过去?  

那多半还是会被击毁,因为对面有一门88毫米反坦克炮正好整以暇,所有从这个位置经过的T34,都在88毫米反坦克炮的射界内。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推着那辆被击毁的坦克走。  

如果能推得动的话。縷对面的88毫米反坦克炮,也没有想到T34居然还有这种骚操作,第一发炮弹居然还是打向那辆被击毁的T34,纯粹条件反射。  

如果还是以前的T34,多半反应不过来。  

以前的T34,虽然是四人车组,炮塔内只有两个人,车长同时兼任炮长,因为没有自动装填系统,供弹全靠人力,所以T34的理论射速虽然不错,实战中效率很低,一分钟打不了几发炮弹。  

T34/85是三人炮塔,增加一名车组成员,车长专注指挥,炮长专心作战,效率明显提高。  

一炮射空的88炮失去了先发制人的机会,T34马上有回应,一炮过去直接将88毫米炮掀翻,这个距离上,T34的精度还是可以保证的。  

瓦辛很高兴,有大仇得报的感觉,在心中为之前阵亡的坦克车组和恰科夫默哀了一秒钟,然后就把枪口对准仍在顽抗的德军。  

德国人也确实很顽强,打到这个份上,双方都没有退路,投降会被当场枪决,撤退会被当作逃兵吊死,小胡子的命令管不到在俄罗斯作战的德军,对柏林守军还是很有效力的。縷莫斯科战役之后,德军损失惨重,需要暂时后撤调整。  

小胡子不顾前线将领的一再请求,下令德军不准后退,就地防守,死战到底。  

当时的德军指挥官还是很有魄力的,顶着小胡子错误的命令做出正确选择,这才将战线稳定下来。  

现在那批老将死的死,退休的退休,剩下的人只能跟着小胡子一条路走到黑。  

勃勃沙确实近战无敌,76发弹鼓保证强大的火力延续性,德军虽然也装备了大量突击步枪,在近战上还是很吃亏。  

瓦辛一个长点射,将一个火力点内的四名德军打成筛子,同样清空弹鼓的彼得托维奇捡了大便宜,唯一一名德军军官的那支鲁格手枪成为他的战利品。  

“很棒的战利品,我会把他当做给小儿子的礼物。”彼得托维奇很开心,军人的孩子,玩具都得带点硝烟味。縷瓦辛也不是没收获,拿走了军官领口的勋章和手腕上的手表。  

俄罗斯军人的作战风格,比起保护伞公司的战争鬣狗也不遑多让,尸体嘴里的金牙都要掰下来。  

德国人其实也差不多,在这一点上,西方人没有死者为大这回事,打扫战场的时候一定会拿走所有值钱的东西。  

所以布达佩斯战役几乎所有德军尸体都是光着脚,真不是为了防备他们逃走,而是他们的尸体上,只有那双鞋还能值点钱。  

突破第一道防线并非万事大吉,前面还有德军的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随着战斗距离市区越来越近,情况会更加复杂,战斗过程也会更惨烈。  

对于朱可夫来说,敌人不仅是柏林守军,还有来抢攻的盟友。  

“南部非洲人要在柏林进行空降,希望我们能保证登陆场的安全——”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的指挥部内,朱可夫冷笑着将巴顿发来的电报仍在面前的桌子上。縷“登陆场在哪里?”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指挥官科涅夫元帅不意外,这时候盟友们要是不来抢功,那就太不符合常理了。  

欧洲人的本性就是抢劫全世界,抢完了内部分赃不均就打一场,打完了接着抢。  

所以别听那些所谓和平爱好者的呼吁,一方面呼吁和平,一方面殖民世界,内部分工多明确的。  

“奥得河下游,汉堡方向——”朱可夫用打火机点烟,烟和打火机都是南部非洲援助的。  

虽然朱可夫本人对于南部非洲没什么好感,不过朱可夫也承认,南部非洲的东西确实是好用。  

朱可夫是个坚定地大俄罗斯主义者,对全世界除俄罗斯之外的国家都没有好感。  

这也正常,巴顿对美国和英国的心态,也跟朱可夫差不多,别看现在是盟友,随时都可能改变立场,个个都是潜在对手。縷在经历了英法的祸水北引之后,所有俄罗斯人都有种被伤害的感觉,他们自认为是世界大战的受害者,理应获得最大程度的战后分配。  

这时候俄罗斯人多半忘记了,战争初期俄罗斯瓜分波兰,又趁德国打法国的时候发动芬兰战争,结果在芬兰碰了一头包,又被国际联盟开除这回事儿了。  

“噢呵呵,我的战区——”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的指挥官罗科索夫斯基元帅也冷笑,内心大概已经开始考虑,如何欢迎空降的盟友了。  

俄罗斯方面的计划是分三路夹击柏林,其中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作为主力突破奥德河东、西两岸防线和附近若干地段,从东面攻击。  

以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前出到尼斯河东岸的南部直到苏台德山麓,从南侧攻击。  

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前进到奥德河下游,从北部攻击。  

巴顿和蒙哥马利、埃森豪威尔研究的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