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0 死路一条(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卡佩商贸就是这样。  

南部非洲企业因为某些原因,几乎是不主动和日本人做生意的,在日本本土,自然也就没有分公司。  

雷纳德是法国人,不受南部非洲规则约束,日本的达官贵人对于南部非洲商品还是比较追捧的,所以雷纳德干脆就将分公司设在下关,专门从事对南部非洲的进出口业务。  

卡佩商贸的分公司,就在远征军的特别保护范围内。  

现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卡佩商贸的分公司,已经在盟军的轰炸中化为一堆废墟,工作人员也都已经逃走,所剩无几的财物也被搜刮一空,霍华德对照地图上的参照物,好半天才确定卡佩商贸所在的位置。  

“这里应该就是卡佩商贸所在的伦敦大街,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应该是英国驻下关领事代办处,对面应该是维多利卡教堂,旁边或许是使用英语授课的小学,如果这些都是正确的,那么再旁边就是百货商场——”霍华德也不太敢确定,因为他面前的教堂、学校和百货商场,都已经变成废墟。  

“卡佩商贸在哪儿?”沈福蹲在“狮”式坦克的履带上,伸长脖子看地图。  

“我也不知道,可能就在这片废墟里。”霍华德把地图折好放在挎包里。  

这个动作没多大意义,他现在手中的地图已经是废纸一张。  

“真棒,我们打了整整一个上午,一个敌人都没有看到。”沈福很失望,他本来还希望能缴获一些战利品呢。  

日本受汉文化影响很大,跟南部非洲的关系特殊,很多南部非洲远征军,对日本的战利品都比较有兴趣。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远征军在日本不能说是一无所获吧,只能说是聊胜于无,真正有价值的战利品,就算有也得到废墟里去翻找。  

霍华德还没有说话,远处突然传来激烈的枪声。  

日军可能终于意识到,躲在下水道里也无法逃过被歼灭的命运,于是集中在市中心一片相对完好的建筑物内负隅顽抗。  

日本城市,也不是所有建筑都是木质的,木质除了预防地震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便宜。  

真正的富人,还是更愿意居住在坚固的建筑物内。  

下关市中心的富人区,就凭借相对坚固的建筑结构,逃过了盟军的轰炸和炮击。  

大约一千多名日军依靠建筑物布置防线,在远征军接近的时候发起攻击,不过效果并不好,远征军依靠坦克和装甲车的掩护,损失并不大。  

经过最初的慌乱之后,远征军马上组织反击,在坦克的引导下,对日军进行包围,并且呼叫空军对日军进行密集轰炸。  

日本人打得算盘是,利用有利地形吸引远征军攻击,尽可能制造杀伤。  

远征军又不傻,有优势火力不利用,脑袋进了水才会跟日本人短兵相接。  

沈福也很聪明,抵达包围圈之后没记着攻击,而是将坦克开到一片地势较高的山坡上,居高临下对日军射击。  

“一点钟方向的两层小楼内有日军——该死,被人抢了——”霍华德一边用望远镜观察,一边用电话指挥沈福:“——正前方那栋倒了一半的大楼,就是有黄色窗帘的那个,那里应该是日本人的指挥部,我看到了日本人的天线!”  

霍华德总算发现了有价值的目标,至少三辆“狮”式同时向目标进行炮击,沈福一共发射了四发炮弹。  

这时候天空中数架战斗轰炸机掠过,他们一直在下关上空盘旋,只要地面部队呼叫,就会以最快的速度支援。  

及时赶到的坦克越来越多,一辆“虎”式距离日军太近,突然遭到日军火箭弹的攻击。  

日军严重缺乏反坦克能力,火箭筒因为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成为日本人的最佳选择。  

在近距离上,火箭筒对于“虎”式坦克,还是有能力构成威胁的。  

也只是可能而已。  

在数百道目光的注视下,冒着尾焰的火箭弹准确命中“虎”式的前炮塔,然后——  

然后就完了,火箭弹甚至都没炸,就不知道被弹飞到哪儿去了。  

巨大的欢呼声和掌声响起,霍华德甚至对天开了几枪以示庆祝。  

“虎”式的坦克手应该是被火箭弹吓一跳,好半天才反应过来,怒气冲冲的向日军射手所在的位置冲过去。  

那里甚至都称不上是阵地,只是一片废墟,还冒着青烟。  

“虎”式没开炮,直接以一往无前的姿态撞过去,几名日军在“虎”式冲上废墟的一瞬间四散而逃,伴随“虎”式进攻的步兵大喜过望,一阵密集的攒射之后,所有日军全部被击倒。  

轰——轰轰轰轰——  

战斗轰炸机的轰炸精度,比战略轰炸机好很多,一长串航空炸弹,准确的扔到日军阵地上,貌似挺坚固的阵地顿时土崩瓦解。  

等候已久的坦克手们一哄而上,伴随步兵也不急着射击,将所有幸存的日军驱赶到阵地中心位置的一片空地上,让他们全部跪在地上,等候处理。  

“让他们放下武器,举手投降。”霍华德让小岛翻译,远征军里会日语的人非常少。  

“全部放下武器,举手投降,你们会得到和身份相匹配的待遇——”小岛在劝降的时候,还是夹带了一些私货。  

“不用骗我们,他们根本不会给我们和身份相匹配的待遇,只要我们放下武器,只有死路一条。”一名日军军曹大概是经历过东南亚的战争,根本不相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