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7 待宰羔羊(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九州岛就像一个试金石,盟军和日军,都想通过九州岛试探出对方的决心。  

日本官方虽然很早以前就喊出“一亿玉碎”,盟军却不信日本高层,会真的和日本底层平民一样玉石俱焚。  

刑不上大夫,这句话放在日本也一样适用,日本女人可以为了明治维新出卖青春,日本男人可以为出生入死,但是日本的贵族阶层和高级官员,却从来没有和帝国共存亡的觉悟。  

否则按照日本人的习惯,另一个时空日本投降的时候,国王和大臣也应该剖腹谢罪。  

和日本政府一样,盟军也是想通过九州,试探日本政府的抵抗决心。  

一亿玉碎哪那么容易,小胡子再疯狂,也没有疯狂到要6000万德国人一起陪葬的地步。  

安琪和麦克阿瑟一致认为,日本所谓的“一亿玉碎”只是政治讹诈,根本不会付诸实施,甚至连“鼠疫”都只是日本政府的威胁,因为所有人都很清楚,一旦撒播鼠疫病毒,那么受损失最大的不是盟军,而是日本平民。  

谁都没想到,日本政府居然真的疯狂到将鼠疫撒遍九州,迟缓盟军脚步的同时,也给九州民众带来巨大伤亡。  

仅此一点,战争结束后,做出这个决定的日本政府官员,都可以以反人类罪被起诉。  

应该说日本政府将鼠疫撒遍九州的疯狂行为,还是给盟军带来了巨大威胁,这也是美国人组建仆从军的直接原因。  

如果能让日本人代替盟军去死,美国人肯定乐见其成。  

这种情况下,美国人确实是不会在仆从军身上浪费宝贵的医疗资源。  

“救救我——”村一郎看着沾满鲜血的手泣声哀嚎。  

小岛想帮村一郎叫一声,却被准尉直接拽走。  

同时懂汉语、英语、以及日语的人才还是比较难得的。  

这时候也顾不上村一郎了。  

日军畏惧盟军的优势火力,并没有在海滩附近布防,而是依托下关布置防御阵地,第365师团师团长佐野阳少将,在领取作战任务时就发誓,会和下关共存亡。  

第365师团是年初刚刚成立的,总兵力1.2万人左右,标准两旅团编制,无炮兵,全师只配备24挺重机枪,火力强度仅相当于南部非洲远征军的一个营。  

佐野阳也清楚,第365师团的火力强度,跟盟军相差巨大,官兵的素质也天壤之别,在日本登陆的盟军部队,都经历过太平洋战争,可以称得上百战之师;第365师团的绝大部分士兵,两个月前还是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农夫,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在进入第365师团前,连步枪都没摸过。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了抵消盟军的火力优势,佐野阳不得不依靠下关布置阵地。  

为了阻止盟军的进攻,佐野阳甚至下令严禁下关市民离开,他试图以这个城市的两万居民为人质,考验盟军的决心。  

遗憾的是,第一波攻击部队不是南部非洲远征军,甚至都不是美军,而是日本仆从军。  

第365师团的反击,给仆从军带来巨大伤亡,小岛所在的A连,140名官兵,只剩下不到60人回到出发阵地,这让团长丹尼中校很生气。  

“马上呼叫空军支援,使用燃烧弹,将下关夷为平地!”丹尼中校习惯性呼叫空军,美军和南部非洲远征军一样,都有严重的火力依赖症。  

“是的先生,轰炸机群会在30分钟后抵达——”通讯兵效率高,仆从军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仆从军的任务就是试探下关日军的防御力度,如果凭借仆从军的力量无法夺取下关,那么美国空军就会出动轰炸机,将下关夷为平地。  

至于下关市内是否有平民?  

美国人才不会关心这个问题。  

让丹尼中校没想到的是,美军的轰炸机,并没有将燃烧弹扔到下关市内,而是仍到正在出发阵地等待空袭结束后发起进攻的仆从军头上。  

如果是日军的轰炸机,那么仆从军还会有所准备。  

现在却是己方的轰炸机,毫无准备之下,仆从军伤亡惨重。  

“为什么会这样?”丹尼中校怒发冲冠,他的手下现在已经伤亡过半,失去进攻能力。  

“服装,我们和日军的服装,颜色都差不多,所以领航员将我们的士兵当成日军——”怀特自己都感觉难以启齿。  

美国空军将炸弹扔到自己人头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真相是当轰炸机飞抵下关上方的时候,遭到日军防空火力的攻击,某一架轰炸机的飞行员,为了尽快将炸弹全部扔掉之后返航,根本没有抵达下关上空,就将炸弹全部扔出去。  

不列颠大空战之后,盟军轰炸机出动都是编队飞行,只要有轰炸机开始投弹,其他轰炸机就会有样学样,对目标地进行地毯式轰炸。  

九州距离本州太近了,关门海峡最窄处只有700米,一架轰炸机就可以覆盖,更何况这是几百架。  

“好吧,我们现在还有多少人?”丹尼中校孤掷一注,谁说伤亡率达到百分之三十就要撤退的?我偏不!  

关键丹尼中校手下的仆从军,并不是美国人组成的,所以丹尼中校真的不在乎仆从军的伤亡,如果可以,丹尼甚至想让手下的仆从军官兵全部阵亡,那样丹尼就可以回后方吃冰激凌了。  

“很糟,加上之前的损失,我们现在的剩余兵力不到1000——”怀特的话让丹尼都感觉心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