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4 太上皇(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相比,德国人还是要脸的,所以德国人很少吹捧卡尔·汉尼茨和他的汉尼拔行动。  

现在这个行动还在持续中。  

蒙哥马利想做的,就是率领强大的皇家海军,去消灭那些正在波罗的海执行撤离任务的民用船只。  

「美国空军会全力以赴,承担后勤保障工作——」埃森豪威尔也同意让出指挥权,这并不影响他获得荣誉。  

现在的埃森豪威尔,只想以最快的速度结束战争,回美国开启新的人生。  

前半生的埃森豪威尔,是一个出色的军人。  

后半生的埃森豪威尔,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  

这才是完美的人生。  

「好吧,你们会出动皇家海军,以及空军,所以地面作战这部分,就全部由我们南部非洲远征军负责吗?」巴顿脸色黑如锅底,见过甩锅的,没见过甩这么彻底的。  

谁都知道现在德国海军和空军,已经基本上全军覆没,根本没能力对盟军构成威胁。  

德国陆军还有反抗能力,当年俄罗斯人在打莫斯科保卫战的时候说:我们已经无路可退,背后就是莫斯科。  

现在德军也一样。  

兔子急了还咬人呢,被逼上绝路的德军,要么无条件投降,要么死战到底。  

「当然不,我们的空军也会参与空降行动——」蒙哥马利真没像英国宣传的那样爱兵如子。  

英国第一空降师在荷兰那成那个样子,这要是发生在南部非洲远征军身上,至少要撤到北非休整半年以上,才能回到战场。  

现在估计幸存的第一空降师官兵,还没能睡上一个好觉,又要被扔到更危险的柏林去。  

在英国当空降兵,比在法国当总理更危险。  

「我们已经准备了8个装甲师和20个步兵师,一旦空降兵在柏林附近空降,就会在汉堡完成登陆行动——」埃森豪威尔也下重注,现在美国在欧洲,一共只有12个装甲师和36个步兵师。  

二战爆发前,美国因为在巴西的惨败,已经开始扩军备战,不过当时美军的指导思想,依然停留在一战时期,没有多大进步。  

德军在二战初期的闪电战,给了美国人更多启发,美军高级将领开始重视坦克的作用,于是在1942年,美国一口气组建了46个装甲师,预计到1945年才能具备战斗力。  

即便以南部非洲的实力来说,46个装甲师的规模也太大了,没必要,也完不成,按照美国的标准,46个装甲师,仅需要的汽车数量就多达7万辆左右。  

这个计划只执行了半年,就大规模缩减,46个装甲师缩减到16个,团级编制也去掉,坦克营从六个减少到三个,装备的坦克数量也大大减少,16个装甲师中,14个最终成为「轻装甲师」。  

轻装甲并不是指坦克的重量,而是指数量,从去年开始,美国装甲师中除了侦察部队以外,退役了所有轻型坦克。  

这种情况下,埃森豪威尔能一口气拿出8个装甲师,确实没藏私。  

「很好,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从俄罗斯人手里,把柏林抢走——」巴顿自己都感觉有点不可思议。  

战争临近结束,西线盟军居然前所未有的达成一致,这让巴顿都感觉有点不太真实。  

杨·史沫资还是老女干巨猾。  

作战会议上,杨·史沫资一言不发。  

等会议结束,杨·史沫资提醒巴顿,要小心英美联军背后的小动作。  

「昂撒人永远不可能给与别人真正的信任,对南部非洲更不可能。」杨·史沫资曾经对英国的认同感,现在早已荡然无存。  

说白了就是德不配位。  

就英国那巴掌大的地方,一旦失去海外殖民地的输血,英国会比法国更惨。  

法国的问题虽然多,至少内部还算和谐,对法国的认同感很高,政见不同很正常,没有根本性矛盾。  

英国内部问题重重,都不用放大到英联邦,就英伦三岛那点地方都没有搞明白,爱尔兰常年,威尔士冷眼旁观,苏格兰看在钱的份上还能忍,可万一有一天英国没钱了呢?  

本质上也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人种都不一样。  

英国只有英格兰人是昂撒人,爱尔兰人和威尔士人,以及苏格兰人都是凯尔特人,这是两个不同的族群,当初打了不知道多少年才靠和亲成为同一个国家。  

英国和南部非洲现在的关系很复杂,巴顿嫌弃英国人的同时,英国人也看不上南部非洲,只是出于共同利益才不得不成为盟友。  

欧洲这边,国与国之间的结盟和翻脸太正常了,千万别当真,所谓的什么「契约精神」只是说说而已。  

正所谓越强调什么,就缺什么。  

所以整天喊「契约精神」的人,是最缺乏契约精神的。  

首富才不会整天强调自己是首富呢,最多会说其他人都没我有钱。  

猪养肥了,离死就不远了,除非主动瘦身,或者证明自己还能更肥。  

「我明白,所以我才要求前线部队的所有指挥权——」巴顿胸有成竹,埃森豪威尔和蒙哥马利想拿远征军当枪使,巴顿也是想拿英美联军当炮灰。  

伞兵空降也是有讲究的。  

埃森豪威尔跟蒙哥马利将英美联军的伞兵,空降到德国人的装甲兵头上,等于是找死。  

巴顿把伞兵空降到科隆和凯塞林军团背后,堵上了最后一个口子,于是就了雷马根镇的全歼。  

柏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