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7 战争之神(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德国横扫欧洲的时候,拿下了波兰,占领了法国,甚至殖民了希腊,唯独放过了瑞士,秋毫无犯。  

瑞士人很得意,认为这是境内多山的地形,以及全民皆兵的政策发挥了主要作用。  

其实都是瞎扯。  

德国人最强大的时候,法国都只抵抗了38天,如果德国在征服法国之后,和意大利夹击瑞士,瑞士又能支撑多长时间?  

这种关公战秦琼的事不好判断,唯一能确定的是,瑞士肯定撑不了38天。  

小胡子之所以没有攻击瑞士,也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现在这个后路终于发挥作用了,从去年冬天开始,德国就通过瑞士释放信号,希望能和盟军谈判。  

可能很多人都没想到,最德国的这个要求,最感兴趣的不是罗克,也不是罗斯福,而是温斯顿。  

温斯顿肯定希望谈判,那样英国就可以继续执行大陆均衡政策,将欧洲国家玩弄于股掌之中。  

戴高乐坚决不同意,他坚持卡萨布兰卡会议的精神,要求德国无条件投降,没有任何谈判的余地。  

去年冬天,小胡子开出的条件是,承认德国在1939年八月之前的边境线。  

春季攻势之后,小胡子的条件变成了1940年3月。  

39年3月,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9月1日入侵波兰,到40年4月,德军掉头向南,向荷兰、比利时、法国发起攻击。  

小胡子的条件很明显,春季攻势前,小胡子还愿意吐出吞并的波兰领土。  

到英美联军失败后,小胡子连波兰的领土都不愿意放弃了。  

“希望英美联军能及时向德军发起新的进攻,以策应我们的攻势。”托尼·安德森对英美联军还抱有幻想,希望英美联军能帮助南部非洲远征军分担压力。  

“别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我们得习惯依靠自身能力解决问题!”雷震不奢望,英美联军也实在是靠不上。  

这时候也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英美联军上,英美联军的空降兵刚刚遭受到惨重损失,地面部队推进无力,海上登陆又遥遥无期,南部非洲远征军只能靠自己。  

凯塞林也知道时间刻不容缓,在抵达前线的当天晚上,就命令德军发起全线进攻。  

现在的德军,素质跟39年的德军相比,确实有较大差距。  

39年的德军,步炮协同、步坦协同得心应手,闪电战是家常便饭,打了欧洲国家一个措手不及,所以才打遍欧洲无敌手。  

39年的那批精锐德军,都已经葬身俄罗斯,现在的德军缺乏训练不说,武器装备严重短缺,后勤也没有保障,以至于德军的第一波攻击部队,采用的居然是一战时期的人海战术。  

这让南部非洲远征军的一线指挥官目瞪口呆。  

“你确定这是德国人,不是意大利人?”处于防御阵地最前端的齐宁不敢相信,这才短短几年时间,德国人好像是回到了一战时期。  

如果是意大利人,那就很好解释了,毕竟意大利人最擅长的是做面条,而不是打仗。  

“千真万确,这都是特么该死的德意志人!”刚刚获得了一枚英勇勋章的卡吉尔迫不及待,他很想把英勇勋章,升级为英雄勋章。  

之前的战斗中,卡吉尔击毁了一辆德军坦克,在获得一枚英勇勋章的同时,还得到了500兰特的现金奖励。  

齐宁很公平,英勇勋章归卡吉尔个人所有,500兰特现金则是被小队所有成员平分,卡吉尔也没有意见,毕竟依靠他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对抗德军坦克的。  

和之前的零星战斗相比,这一次德国人倾巢而出,参与第一波攻击的德军坦克足有近百辆,以及数千名伴随坦克进攻的步兵。  

这在卡吉尔看来,完全就是一枚又一枚军功章。  

可惜这些军功章,注定和卡吉尔无缘。  

德军坦克还没有进入攻击距离,空中突然传来炮弹划破空气的尖啸声。  

南部非洲远征军,即便是步兵师,每个师也配备了上百门火炮。  

这十几天以来,远征军官兵依靠坦克和装甲车为支点,设立了坚固的防御阵地,这时候装甲车其实比坦克更好用,因为榴弹发射器在对付轻装步兵的时候,比坦克炮更好用。  

最先开火的是重炮。  

南部非洲步兵师,配备有两个营,24门120毫米火炮,这是陆军师最强大的火力,比120火炮威力更大的,只剩下集团军下属的203毫米重炮。  

对付轻装步兵,120毫米火炮已经足够了。  

甚至连早期的三号坦克,如果被120火炮形成近失弹,其冲击波,都可以把三号坦克掀翻。  

雷震经验丰富,集中了四个师的所有近120门火炮,沿莱茵河岸一字排开,为前线部队提供最大程度火力支援。  

注:装甲师除拖拽火炮之外,还配备有自行火炮,火炮的数量更多。  

一百多门火炮齐射,威力还是很惊人的。  

这种大规模火力支援,一战时期比较常见,二战爆发后就越来越少,即便有火力支援,也不会像一战那样,动辄一两个星期。  

关键还是战术在进步。  

一战时期人海战术大行其道,步炮协同虽然有,但是真正玩得好的国家没几个。  

二战爆发后不仅有步炮协同,还有步坦协同,步兵和坦克,几乎是踩着炮弹的炸点往前冲,战前的炮击,除了消耗炮弹之外,几乎没有意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