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6 轮番登场(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面装甲部队汇合,这给英美联军的进攻带来了巨大困难。  

客观上说,经过西西里岛战役和诺曼底登陆的磨炼,空降兵的进步还是挺大的,他们在战役前期的推进很顺利,虽然伤亡大了点,但都完成了预定目标。  

伤亡大也有原因。  

美军在空降的时候,实行的是高空跳伞,跳伞高度为366至457米,比二战中标准跳伞高度244米要高得多。  

已知伞兵在空中,每秒下降大概六米左右。  

取中间数字400米,这意味着从跃出机舱到降落地面,整个过程大约需要一分钟。  

对于其他兵种来说,一分钟不算漫长。  

可对于伞兵来说,这就是决定命运的一分钟。  

战役发起的前72小时内,美国第101空降师和第82空降师,损失超过4000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在跳伞时造成的。  

这两支部队在前72小时的进展还算顺利,但随着德军针对盟军攻击进行有针对性布置,盟军地面部队推进速度缓慢,空降兵的后勤也开始出现问题,进攻被迫停止。  

联军三个空降师,101师空降的地点最近,第82师稍远,英军第一空降师和波兰伞兵旅的空降地点距离出发地最远,任务也最重,最危险。  

第1空降师也确实运气不佳,大批吉普车等重型装备因为滑翔机坠毁而丧失,大部分通讯设备也无法使用,更不走运的是目标地阿纳姆附近正好有一支德军部队驻扎,第1空降师遭到德军的迎头痛击。  

“所以,英美联军的空降兵都处于重重包围中,地面部队推进无力,这是谁制定的计划?为什么会这样?”罗克很难受。  

在雅尔塔的时候,温斯顿天天嘲笑俄罗斯人的损失大,仗打得不合理,整整五年一点长进都没有。  

现在轮到英军出手,表现却连俄罗斯人都不如,罗克都替温斯顿脸红。  

“荷兰境内河流众多,现在已经是春天,冰雪消融,那些河道成为天然的反坦克战壕——小一点的运河,工兵可以搭建浮桥,较大的河流比如莱茵河、瓦尔河,基本没有搭建浮桥的可能,就算勉强搭建完成,也会被德军的V2火箭炸掉——”杨·史沫资是遗憾,他恨不得现在肋生双翼,飞到圣洛克指挥战斗。  

为了更好地协调进攻,南部非洲远征军和美军在欧洲的司令部,都设在圣洛克。  

英军的在伦敦。  

“等等,你刚才说V2火箭?”罗克惊讶。  

“是的,就在昨天,德军使用V2火箭,击毁了我们的一座浮桥。”杨·史沫资在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惊讶。  

德国人的V2火箭,精度已经高到这种程度了吗?  

如果这样的话,那南部非洲远征军,还真要加快回收行动的速度了。  

回收行动和美国的回形针一样,目的是从欧洲收集科学人才,以及相关技术,将他们和它们带回南部非洲。  

V2火箭是V1火箭的升级版,射程和威力均有所提高,去年底,德国人就已经开始使用V2火箭打击伦敦,不过通过各种途径反馈的消息看,V2火箭的精度还不够,有待提高。  

现在V2火箭居然能打浮桥了,这就让罗克很惊讶。  

南部非洲的火箭,精度也没有这么高。  

“——这应该只是巧合,或者是V2火箭的升级版。”西德尼·米尔纳曾经当过布拉德办公室主任,对德国的科技能力也不陌生。  

巧合还说得过去。  

升级版从未听说,罗克也不记得德国有过V3火箭。  

这又不是红色警戒。  

“给巴顿发电报,让他尽快找到冯·布劳恩,就算不能把冯·布劳恩带到南部非洲,至少不能让冯·布劳恩去美国。”罗克不管是不是巧合,先把土星5号摁死再说。  

没了土星五号,看美国人怎么去月球。  

说到发动机,罗克记得曾经有过美国找俄罗斯购买火箭发动机的新闻,美国人还曾租用俄罗斯的运载火箭,仅此一项每年的花费就在大约10亿美元左右。  

这就很奇怪了,难道每年十亿美元,都不足以让美国的供应商,维持一条火箭发动机生产线?  

“不止是V2火箭,德国的喷气式轰炸机再次出现,遥控炸弹也出现在战场上,我们面对的困难与日俱增。”杨·史沫资担心南部非洲远征军,遭遇和英美联军同样的窘境。  

这倒不至于,跟英美联军相比,南部非洲远征军的运气还是不错的。  

春季攻势发起后,南部非洲远征军按照预定计划,从比利时境内出发,绕到马奇诺防线之后,向德国腹地发起进攻。  

法国战役期间,70万法军困守马奇诺防线,坐看德军通过比利时攻入法国,最终被包了饺子,全军覆没。  

伦德斯泰特不想犯和法国人同样的错误,南部非洲远征军还没有出动,伦德斯泰特就主动放弃马奇诺防线,将所有德军全部撤过莱茵河,依靠莱茵河组织防线。  

这是正确的,就算德军拥有坚固的马奇诺防线,也无法应对南部非洲优势空军和装甲部队的轮番攻击。  

英国制造的大满贯,在对付坚固工事时,还是挺好用的。  

“大满贯”就是英国制造的十吨炸弹。  

即便不攻击,南部非洲远征军只需要长期围困,也能把马奇诺防线内的德军活活耗死。  

正是因为明白这一点,伦德斯泰特才将所有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