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1 自行脑补(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都不用换成个世纪,换成十年前无线电还没有普及的时候,“自由女神”号多半在劫难逃,“决心”号如果真要向“自由女神”号发起攻击,那么在茫茫大西洋,“自由女神”号真的是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现在不同以往,无线电报的普及,给了“自由女神”号更多保护,“决心”号出现的第一时间,“自由女神”号就已经向本土汇报,这时候“自由女神”号如果遭到攻击,那么责任就全在美国人这边,至少冤有头债有主。  

“决心”号也确实强硬,和万吨级的“自由女神”号相比,“决心”号虽然吨位较小,局面却尽在掌握,所以“决心”号下下都没有注意到海面距离越来越近的鱼雷。  

前面说过,南部非洲装备的533毫米鱼雷重达950公斤,战斗部装药190公斤。  

“决心”号排水量1450吨,这个级别的驱逐舰是《伦敦海军条约》签订后新建的,标准条约级驱逐舰,这种驱逐舰的性能虽然不错,但如果被533鱼雷击中,那么肯定会造成致命伤害。  

同样,“决心”号如果首先发现潜艇,那么一发深水炸弹下去,潜艇也多半会葬身海底。  

站在“自由女神”号的角度,看的就更清晰。  

“自由女神”号的船身比较高嘛,托马斯就眼睁睁看着鱼雷消失在“决心”号舷侧,然后“决心”号周围的海面突然膨胀起来,“决心”号就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手托出海面一样,艇身尚在空中,裂痕突然出现,钢铁艇身被直接撕裂,“决心”号在空中段成两截,重重砸在海面,溅起的水花有近百米高,残骸在海面只停留了大概几秒钟,然后就沉入海底。  

这时候才有巨大的爆炸声传来。  

“自由女神”号舰桥,托马斯和米雷斯面面相觑,表情都有点古怪。  

“决心”号是美国海军军舰,就这么直接被鱼雷击沉,那么会不会导致南部非洲和美国之间爆发全面战争?  

还有,刚才“决心”号和“自由女神”号是并肩航行,那也就意味着,如果鱼雷没有击中“决心”号,那么就会越过“决心”号直接击中“自由女神”号——  

这尼玛——  

托雷斯和米雷斯现在才有和死神擦肩而过的感觉。  

而且最关键的问题是,南部非洲潜艇怎么会出现在巴西近海?  

“是潜艇?”托雷斯嗓子有点干,声音听去有点嘶哑。  

“谁知道呢——”米雷斯正在用望远镜搜索远处海域。  

没有任何异常,没有军舰,没有潜艇,甚至连潜望镜都没有。  

潜艇——  

就是这么诡异。  

“先生,海面有美国人正在向我们求救,要不要实施救援?”水手长急匆匆来报。  

“什么美国人?”托马斯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  

这种程度的爆炸,加船体下沉形成的旋涡,纵然是有水兵幸存,也会被旋涡卷入水底。  

“救他们干嘛,让美国人去死!”米雷斯果断,南部非洲一贯信奉以牙还牙。  

“这可不符合我们的原则,能救人还是要救的——”托马斯没有米雷斯那么心狠手辣,海航行有海航行的规则。  

于是“自由女神”号就放下救生艇去救人。  

确实是美军,不过只有一个,这个叫鲍威尔的水兵很幸运的在“决心”号下沉的那一刻捞到了一个救生圈,所以才得以幸免。  

把人救“自由女神”号,一群人马就围去七嘴八舌。  

“你们美国人太过分了,怎么能向民用船只开火?”  

裹着毛毯,浑身下湿漉漉还在滴水的鲍威尔可怜兮兮,攻击命令是船长下达的,现在倒霉船长已经和“决心”号一起沉入水底,也算是罪有应得。  

“如果不是我们仁慈的船长,你就只能等在这里喂鲨鱼,好好做个人吧美国人。”  

有船员给鲍威尔拿来毛巾,又端来一杯热腾腾的咖啡。  

鲍威尔道了谢,低着头坐在甲板一言不发。  

“到底发生了什么?”托马斯装作很好奇的样子。  

“决心”号开火的时候,“自由女神”号的乘客都躲在船舱里,估计没几个人看到鱼雷划过海面击中“决心”号的场景。  

“我也不知道,‘决心’号是一艘新船,刚刚服役不久——”鲍威尔还是能认得船长的制服,大概感觉自己的回答文不对题,鲍威尔下意识脑补:“——应该是船的弹药库发生了爆炸,要不然威力没有这么大。”  

围观的吃瓜群众恍然大悟,这个解释太合理了。  

“你们的目的地是哪儿?”鲍威尔惊魂未定,无论是谁经历过那种惊悚的局面,都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平静下来。  

“南部非洲鲸湾——”托马斯眉头紧皱,不知道应该怎么对待鲍威尔。  

“帝,我不能去南部非洲鲸湾,我要回维多利亚——”鲍威尔大惊失色,他是美国现役军人,如果直接前往鲸湾,那么这算不算是入侵?  

“那你就只能游回去。”托马斯果断,肯定不会为了鲍威尔返回维多利亚。  

鲍威尔看了眼舷侧的救生艇,没敢说话。  

划回去?  

别逗了,事发海域距离维多利亚超过100海里,先不说鲍威尔的体力能不能划得到,万一迷路,鲍威尔不认为自己会一直有这样的好运气。  

不过解决问题也很简单,鲍威尔三两下脱掉自己的衣服顺手扔海里,然后就坦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