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林邑稻种(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参见陛下!”一个时辰之后,城外的杨侑才赶进宫来。  

“坐!”  

“陛下急招,不知有何旨意?”杨侑好奇的问道。对于身份的转变,他没有一点不习惯的,毕竟他正儿八经做皇帝理政的时间,根本就没有几次。对于邹羽,他也习惯了听他的话。  

“辽东水师,从南洋回来了。”邹羽说道。  

杨侑知道邹羽还有下文,也就没有说话,静静的望着邹羽。  

“林邑有一种水稻,在气候温暖的地方,一年可种植两到三季,他们就是去寻找这种种子的。”邹羽继续说道。  

杨侑神情动容的问道:“他们找回来了?”  

“不错!只是这种水稻,必须种植在气候温暖的地方!”邹羽点点头道。  

“那你的意思是?”杨侑不解的问道。  

“我想你把这边事情安排好!然后带人去一趟辽东!等高句丽打下来之后!就在那边找地方补种一季。这稻种我也只是听说,不能完全肯定,你过去帮忙实验一下,再与本土水稻,杂交一下,看能不能改进。”邹羽解说道。  

“我也能去战场!”杨侑兴奋的问道。  

邹羽没想到他关注的重点是这个,不由一愣,不过想想也正常,毕竟男孩子,喜欢热血沙场,这也是正常的事情,或许等他真的见到了残酷的战场交手机了,就不会再想了。  

邹羽微笑着说道:“好吧!到时候我带你去战场看看,不过你就别想着动手了。”  

“嗯!”杨侑也不意外,开心的点点头,露出一个大大的笑脸。  

“这段时间多陪陪你母后!”邹羽温和的叮嘱道。  

“嗯。”杨侑点点头答应了一声。他的王府单独修建有,不过邹羽让他住在宜秋宫,陪着萧后居住。  

杨侑走后,邹羽又叫来房彦谦,房玄龄,阴世师,徐文远,邴元真等人。  

先是介绍了新的水稻种子,不出意外,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在知道要气候暖和的地方种植的时候,无一例外,全都强烈建议,尽快拿下高句丽!  

针对各地布置,再次进行了商讨,房玄龄又为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豆腐早在汉朝就出现了,只是味道非常一般,邹羽吃过一次以后,就提出了让匠作监实验改进。  

根据邹羽一知半点的提醒,大半年时间总于把豆腐的味道改良出来了。  

最关键就是卤水的分量掌控,还有就是豆子必须先泡发,然后用石磨推出来,推出来的浆要用纱布过滤,把粗糙的部分去掉,那就是豆渣。  

煮出来的豆腐,经过压榨,还能制作豆皮,豆干,这不单单只是多出几道菜品的问题。  

一斤豆子,能出三斤豆腐,关键是豆腐能让人吃饱,这无疑是增加了粮食的使用效率。豆腐的味道,比起粗粮,更加鲜嫩,即便简单一点,也能喝豆浆。  

豆子以前并没有人喜欢吃,更多是作为牲口的精料!豆子饭吃了胀气,不但肚子不舒服,废气排泄也多,在人多的时候,非常容易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地步。  

豆渣因为经过磨制,对于牲口来说,比起干豆子,更让它们喜欢,可以说同样的豆子,做了豆腐,一斤豆子,剩下的豆渣,同样有一斤多,还多出来部分,非常划算。  

豆皮,豆干,味道也很好,无论是单纯做菜,还是简单的烘烤,加一点盐,就是一道美味。  

这些年因为牲口增加,邹羽治下,种植的豆子,可以说非常多,如此一来,这就成了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  

豆子制作了食品,还不影响喂养牲口的饲料,可谓一举数得。  

房玄龄带来的这个好消息,出现在大战来临之际,所有人都认为是一个好兆头,邹羽也非常高兴,立即让他们大力推广。  

这件事也非常容易,因为前番山药,魔芋丰收,为了以后制作淀粉,邹羽早已让石匠开始制作石磨,同时也让匠作监制作水车带动的石磨,如今正好一起推广。  

豆腐事情谈完,邹羽这才与他们商议调将的问题。  

这次打辽东半岛,必须一鼓而下,因此绝对不能犯杨广的错误,让后院起火。要把老巢布置妥当。  

李客师去了洛阳,苏定方防备朔方梁师都,还得防备李渊渡黄河,突厥人虽然远遁,但是不得不防,寻相守定襄这也是不能动的;尧君素去了太原,因为太原可以支援雁门郡,定襄一带,也能镇压治下的突厥人。  

这次打辽东半岛,主要力量是突厥人,修路和矿区俘虏,弘化,雕阴投降士卒中挑选出来的人,加上原本新文礼,张公瑾麾下挑选出来的人。  

虽然都是新人,不过全是挑选出来的精壮之士,加上精良的武器,打高句丽还是非常有信心的,毕竟现在的高句丽,可不比当年。  

当然,精锐同样有!原本辽东驻守的人马,加上水师!这次出动大军近二十万,可以说是邹羽第一次如此豪气!  

北方的天气,四月中旬,才让人感觉到春天的气息。在收到李渊出兵的消息之后,邹羽也决定不在等了。  

至于窦建德,只能说让他自求多福了,卖给他一批武器,已经算是仁至义尽。  

窦建德不到山穷水尽,邹羽就无利可图,有裴世矩父子这个内应,对于河北的动向,可以说一清二楚,窦建德与李渊,并非没有一战之力,尤其是在有邹羽这个支持者,他底气也更足一些。  

与另一个时空历史不一样,窦建德没有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