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继续贷款(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可惜,对于投资岛国,陈逸没有半点兴趣。  

唯一让他有兴趣的是岛国历史上,两次大的赚钱机会,一个是八十年代广场协议日币升值,一个是之后造成岛国经济二十年停滞不前的房产泡沫。  

除开这两个机会,陈逸不会把自己哪怕一分钱,投入到岛国任何行业,为岛国贡献一分钱gdp。  

不过,这年头岛国人出了名的有钱,岛国银行更是出了名的财大气粗,他现在刚好缺钱,倒是很想从对方那里贷点款花花。  

贷款一时爽,一直贷款一直爽。他这次合作的对象是三菱银行,其实力背景堪称惊人。  

三菱银行背后,是岛国著名的三菱集团。  

三菱集团,俗称三菱财团。  

三菱集团成立于一九五四年,由二十多家大企业组成,是岛国目前五大财团之一,现岛国五大财团分别是三井,三菱,住友,富士,三和五家大。公司集团。  

前世岛国有六大财团,除了以上五家,还有最后一家‘第一劝银财团’,只不过最后一家财团现在还没有成立,所以目前岛国就只有五大财团。  

从明治维新开始,岛国就逐渐演变成一个被财团控制的国家,这一点是世所公认的。  

虽然表面上大家看不出岛国财团活动的影子,但在整个岛国的经济以及各行各业,大部分企业暗地里都被五大财团给牢牢控制着。  

在一战时期,岛国财团势力就已经能够左右岛国经济政治以及军事决策了。  

二战后,为了打击岛国财团势力,美国在帮助岛国恢复经济的时候,便责令岛国政府强制分散各个财团势力,将其财团旗下所有企业一一拆分独立,建立了资本和经营相对分离的新体制。  

此举在一开始,可以说直接瓦解了岛国几大财团的势力,不过随着二战之后,岛国经济迅速恢复,这些原本分散独立的企业,又渐渐的通过各种方式联合了起来。  

以五大财团为首,三井,三菱,住友,富士,三和财团,它们以银行为核心,将触手再次伸向各行各业,五大财团私下成立不对外公开的商社作为整个财团对外活动的核心机构,进而使得曾经消失财团又重新活跃了起来。  

三井的三井物产,三菱的三菱商事,住友的住友商事,富士的丸红商事,五大财团通过这种类似企业交流圈子,再次形成了没有财团之名,却有财团之实的大型集团公司。  

岛国之所以被大家认为是被财团给控制,原因也简单,以五大财团为例,它们每一家财团旗下都有二三十家核心企业,而这些核心企业又通过控股等方式,控制着大大小小差不多数百、乃至上千家中小型企业。  

岛国五大财团就是通过这种企业控制企业,上层企业影响下层企业的方式,控制着岛国大部分财富和资源,进而操控整个岛国经济乃至政治军事。  

这跟后世韩国差不多,一个三星集团的总收入占韩国gdp总量的20,那句被世界所熟悉的话,韩国人一生有三件事情无法避免,死亡、税收和三星。  

同样的,岛国人一生也有三件事情无法避免,那就是死亡税收以及财团,岛国财团的影子,在岛国国内无处不在,不管是下层经济,还是上层政治,它们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作为岛国五大财团之一,三菱银行自然不缺钱,向其贷点款,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  

接下来他要对怡和下手,万一要是真把怡和惹急眼了,到时候手上多攥着现金,也能够更加从容一些。  

现在陈逸也想通了,之前他不想跟银行贷款,主要是怕到时候自己赚的钱,还不够还银行利息,那样他不仅小命要被银行拿捏的死死的,同时还要累死累活替银行打工卖命。  

可是随着老板当久了,他的眼界也慢慢提高了,想的事情也不一样了,香江经济萎靡也就这两三年功夫,一旦股灾跟石油危机的影响过去,那么香江经济就会继续进入高速发展期。  

等到香江成为亚洲金融中心,世界自由港后,其经济更是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增长。  

现在几个亿市值的上市公司,未来会上涨几百倍,变成市值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巨头企业。  

就拿之前股灾,原本市值近百亿的汇丰银行来说,它现在已经暴跌到只有三十亿左右市值。  

要知道,未来汇丰银行巅峰市值,将会达到一万七千亿港币。  

一万七千亿港币与三十亿港币,整整五百倍的差距,他现在如果买下三个亿的汇丰股票,未来这三个亿,就会上涨到一千七百亿港币。  

相比较几百倍的财富增长,他一年还哪点利息算个屁啊,一年百分之六七的利息,能够跟财富翻几百倍相比吗?  

贷款,陈逸已经想通了,机会难得,错过了这次,下次到那里捡这种便宜。  

香江虽然动不动喜欢来股灾,但是一次让股市暴跌蒸发九成的股灾,有史以来就这一次,以后哪怕是金融海啸啥的,香江股市都不会再跌这么惨。  

现在他已经想开了,这钱,能贷一百亿,绝对不贷九十九,他这次要玩一把大的,大不了接下来辛苦一段时间,过段憋屈日子。  

男人,必须得对自己狠一点。  

不狠,以后谈什么幸福日子。  

决心一下,陈逸随即向身旁于敏,吩咐道:“于秘书,你下去联系一下三菱银行和花旗银行,帮我约一下它们在香江的分行负责人,就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