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2章 通过(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吏部考试大半天就结束了,第二天下午大家的成绩就陆续出来,等到第三天,也就是周满设宴的当天早上就出来了。  

吏部考试没有排名,只有通或不通两种结果。  

通过则是可以开始等着选官了,不通过自然就要等待明年再考了。  

白善从未怀疑过自己会不通过,所以一早,他就慢悠悠的洗漱,都准备好以后才约上满宝去看成绩。  

他有信心通过,之所以叫上他们,是因为想着去拿成绩时顺便问一下有什么缺,选一下他要补哪个地方的官。  

刘焕也参加了吏部考试,所以路上他们顺便叫上了他。  

刘焕走在俩人旁边,很有些失望,“可惜白二和殷或在宫里读书。”  

满宝道:“他们请假了,一会儿就出宫,你要是愿意,还可以去接他们。”  

“哦,对,”刘焕:“你们家今天设宴,也同样是白二的好日子。”  

跑来吏部看成绩的人不少,但他们没想到白善也来得这么早,不是说他们家今天要设宴吗?  

白善却不管他们的想法,拉了满宝就上前看,当头就看到了他的名字,于是压低了声音高兴的道:“看到没,排在这么前面,我的成绩肯定很好。”  

可惜吏部考试不排名,通过就可以上榜。  

虽然榜单上不排名,但各部批卷子的官员们却是知道他们底细的。  

每年吏部考试都是三省六部和九寺五监选官的途径,各部门的长官都看着呢,有的甚至亲自来批卷子。  

所以谁答得怎么样,诸位大人心中都有数。  

白善暗搓搓的想要早点儿来打招呼选好外放的位置,可人家也早给他选好了位置。  

白善看到自己的名字以后,立即拉着满宝去找人,想要通过满宝先看一下现有的缺。  

一听说他们想看外放的缺,吏部官员便笑看了刘焕一眼,赞道:“小郎君好志气呀。”  

刘焕:…和他有什么关系?他可不想外放。  

看在同朝为官的周满,以及白善和刘焕的爵位的面子上,吏部官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把现在外放的缺拿出来给他们看。  

白善立即低头看起来,看了半天后发现现有的缺离得都好远呀,不是在江南,就是在岭南地区,中原和北方几乎没有。  

白善就摸着下巴思索起来,最后有些失望的指了一个地方道:“大人,这个瑞安县是在括州?”  

“不错。”  

白善就咬咬牙道:“那就选他了。”  

官员没想到他这么干脆,不由看向刘焕,“选定了?”  

刘焕:“…他选的,您看我做什么?”  

官员:“…不是你要外放吗?”  

刘焕瞪眼,“谁说我要外放了?我,那,那户部和工部要是没缺了,我也是可以去礼部的呀。”  

官员:…  

官员就看向白善。  

白善也一脸莫名的看着他,道:“这是我选的,他不外放,我外放呀。”  

官员:“…白县子,你的缺已经安排好了。”  

他直接收了单子不给他们看了。  

白善惊讶,“我还没求缺呢,怎么就有缺了?”  

“上面大人们安排的,”官员道:“这官位嘛,自己求是求,上予便是给,您这缺还不差,多好。”  

白善:“什么缺?”  

“翰林院,”官员有些羡慕和嫉妒的看着白善道:“这是魏大人亲点的,陛下也点头了,恭喜白县子了。”  

兜兜转转,还是要读书。  

已经在心里设想好自己当了县令要如何如何做的白善就如同被人泼了一桶冷水。  

他呆怔了一下,就扭头去看满宝。  

满宝特别理解的看他,只能拍着他的手安慰道:“别伤心了,翰林最多三年,陛下要是喜欢你,肯定要放你出去历练的。”  

一旁的官员:…直接进入翰林,一下就成了天子近臣,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刘焕也很不解,不过当着外人的面,他没有问出口,一直陪着他们走远了,空空的皇城大道上只有他们三个人和随性的护卫时,他才问,“进翰林院不好吗?每天就读书、修书,还能给陛下起草诏书,被陛下问政,多好呀,我要是能进翰林院,我祖父能够大摆筵席七天七夜。”  

白善:“这么好,你想去吗?”  

刘焕直接摇头,“我就算了,我不爱读书。”  

白善就嘀咕了一句话,可刘焕没听清,就问他,“你说什么?”  

白善维持着高冷的表情道:“没什么。”  

满宝就道:“他说他也不爱读书了。”  

白善就横眼看过去。  

刘焕一脸的不相信,“不可能,你怎么可能不爱读书?我见你看书从来都是津津有味的。”  

“那是因为看得兴致起来了,我也总也有没兴致的时候,”都已经被知道了,白善干脆也不瞒着了,道:“我就是不想做功课了,这世上好看的书还是挺多的。”  

说白了,他喜欢看书,但不喜欢因为功课而看书,而且,“我学了这么多,尤其是律令法度,我就想着到地方上一展身手,在翰林院,和在崇文馆读书也不差多少。”  

只不过后者每天见到的是太子,前者每天见到的是皇帝;后者是要陪着太子读书,前者是要陪着皇帝读书,顺便被皇帝抓壮丁去写些诏书。  

他自然知道,在翰林院积累到的人脉是外放远不能比的,更不要说他就近在皇帝身边培养起来的感情、见识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