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十章 火力全开(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月10日,下午5点30  

第四战线,开战!  

这是中国首次大规模的广播站,也是重庆和上海方面的一次联合作战!  

彼时,重庆方面由委员长亲自坐镇指挥。  

上海方面,则是那个不可一世的大人物全面指挥孟绍原!  

决战,开始!  

上海、南京、北平、汉口等地的电台全开。  

所有的日伪都坐到了收音机前。  

汉奸们欢欣鼓舞。  

这次广播,是日本首次正式承认汪伪政权的“合法性”!  

这对于全国各地的汉奸们是一次巨大的鼓舞!  

全中国只要有收音机的地方,就能够收到这次播音。  

日方对于广播是极度重视的。  

侵华期间,日本人非常重视利用广播对中民展开宣传攻势,以此来瓦解中民的抵抗意志。  

日军每攻占一个大城市,总有大批的技师和广播人员跟在后面,立即修复电台,进行广播。这些电台后来大都移交给伪政权,并据此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对华广播网。  

日伪利用这一广播网,播放各类广播节目,其内容主要是“对时事的歪曲解释、娱乐节目及骗人的讲演”。  

月广州沦陷后,大量居民逃离城市,日本人利用广播向郊外喊话“你们的城市好得像新的一样,回到你们快乐的家乡来吧!”  

而在日军进占北平后,在西城发生过这样一起事件,有一女生在街上突然内急,便在偏僻之处找到公厕解决,不幸被两个日本兵看见,跟踪而入,吓得她拼命逃出,恰巧遇到巡逻的警察才逃脱魔掌。  

随后,汉奸头目在广播中对该事件进行了牵强的解释,说日本兵是去保护女生,并非对其有不轨的想法;还借机宣传日本兵是如何受教育,不会有强尖的事件发生。  

民众接受消息的来源有限,无非就是报纸和广播。  

而广播的重要性和及时性,也远远超过了报纸。  

5时30分,汪伪政权和日本东京方面的广播正式开始!  

“火力全开!”  

孟绍原亲自下达了这道听着非常新奇的命令!  

“火力全开!”  

广播前敌总指挥潘修睿大声说道。  

火力全开!  

开战!  

“把声音开大一些。”  

“已经是最大了。”  

“什么?”  

电台里,传出的是“叽叽喳喳”的杂音,根本听不清楚里面在说什么。  

“什么?”  

影佐祯昭一怔“是不是电台坏了?立刻去找一台新的来!”  

上海!  

每个电台里传来的,都是根本无法分辨的杂音。  

家里的,拥聚在路上的市民们,一个个面面相觑。  

怎么了?  

什么乱七八糟的啊?  

不是说今天有什么重要广播吗?  

5时30分,中国国民政府所属广播电台,按照既定方针自行寻找目标,与敌展开决战!  

上海,5时35分!  

“成功干扰,敌台声音模糊难辨!”  

“继续加大功率!”  

“加大功率,持续破坏!”  

“报告…”  

“不必报告,忙你们的!”  

孟绍原打断了对方的话,随即看了一眼吴静怡“演讲稿准备好了?”  

“准备好了!”  

“五分钟后,开始演讲!”  

“八嘎,这是什么?”  

小川次平面色铁青“汪精卫的演讲在哪里?米内首相的演讲在哪里?”  

“我是外行,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羽原光一也是一头雾水“所有电台都出现了问题,除了东京台勉强可以隐约听到,其余各电台全部出现问题。”  

“笨蛋啊。”小川次平冷笑一声“这是有预谋的破坏,东京jzj电力宏大,所以尚可以艰难传输信号,其余的电台都遭到了人为的破坏。敌人使用了全部的电台和干扰器,你难道连这个都不明白吗?”  

羽原光一是真的不明白。  

领现金红包看书即可领现金!关注&t;  

对于电台,他一样也是外行!  

而就在这个时候,更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电台里的杂音忽然消失。  

接着,一个男人的声音从电台里传出“所有的中国同胞们,爱国的民众,奋战在前线的忠勇将士!这里是上海,大部沦陷,但依旧在奋战中的上海!”  

声音是如此的清晰可辨。  

声音又是如此的熟悉!  

羽原光一忽然发出一声惊呼“孟绍原!”  

“…抗战胜利的那天,必将会到来!全国的同胞们,万众一心,血肉长城!抗战到底,胜必在我!”  

因为技术的原因,孟绍原发表演讲的时间不能太长,只有短短的三分钟而已,随即他又换成日语说道“日本的民众们,一切不正义的战争必将失败,我相信不是每个日本人都是赞同这场邪恶战争的…”  

“八嘎!”  

吉茂大悟少将暴怒的叫了起来“关掉,关掉,这是怎么回事吗,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  

“我,我不知道。”影佐祯昭面色如土“这和上海没有关系,没有关系!”  

“严查到底!”吉茂大悟少将完全失去了常态“我们现在收听的应该是首相阁下的演讲,而不是敌人的演讲!”  

怎么回事?  

到底怎么回事?  

全国的汉奸们不知所措。  

刚才发表演讲的,是军统局上海区区长孟绍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