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老卒建功(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徐晃谋划得当,将陷阵营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然而精锐就是精锐,其军事素养,执行能力,绝非常人可比!  

一击过后,陷阵营迅速做出调整!  

前排士兵纷纷俯下腰身,后排士兵见状,立刻心领神会,纷纷踩着前排袍泽的腰身,向前纵身一跃,跳入幽州盾兵的人群之中!  

落地之后,陷阵勇士在人群中左劈右砍,将幽州士兵杀得人仰马翻!  

盾兵并未配备兵器,难以对陷阵营士兵形成有效的反击!  

步盾又过于笨重,手持步盾,难以转身,所以,盾兵只能防御来自正面的敌人,一旦将背后暴露给敌人,他们的下场便只有死路一条!  

陷阵勇士犹如天神下凡一般,成群结队的跳入盾兵人群之中,在人群中挥刀砍杀,如入无人之境一般!  

盾兵身后,手持夷矛的士兵在各自将校的指挥下,挥矛还击,瞄准眼前的陷阵士兵,疯狂捅刺!  

士兵手持夷矛对陷阵营发起犹如狂风骤雨般的攻击,夷矛被疯狂捅刺在陷阵士兵的胸前!  

夷矛刺在陷阵士兵的身上,发出阵阵的闷响。  

突然遭到攻击的陷阵士兵,在硬接下迎面一击之后,却也只是向后退了几步而已!  

纵是遭受夷矛的攻击,但陷阵勇士的脸上却始终保持着视死如归的表情,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了陷阵之志,有死无生这句话,绝不仅是说说那么简单!  

夷矛如狂风骤雨般,疯狂且密集的捅刺在陷阵士兵的身上,令其寸步难进!  

关键时刻,站在前排的陷阵士兵,纷纷弃了手中的兵器,从而伸出双手,死死抓住直刺而来的夷矛,为身后的袍泽创造出有利的腾挪空间!  

数十支夷矛皆被陷阵营牢牢地抓在手中,令守军的攻势为之一滞!  

陷阵士兵趁机再次祭器屠刀,开启杀戮模式!  

望着胸前被捅刺的破破烂烂的陷阵士兵,夷矛军阵中忽然传来一阵惊呼:“天哪,陷阵营竟身着双甲!”  

徐晃站在远处的瞭望塔上,望着在辕门前大杀四方的陷阵营,发出一声由衷的感慨,道:“陷阵之士,俱着双甲,训练有素,视死如归,不愧为天下骁锐之名!”  

感慨过后,徐晃缓缓走下瞭望塔,吩咐左右道:“取我兵器来!”  

亲兵连忙将宣花斧给扛了上来!  

徐晃不疾不徐的翻身上马,从亲兵手中接过宣花斧,遂纵马向辕门冲杀而去!  

斧乃重兵,身着重甲之人,不惧锐器,独怕重兵!  

徐晃武艺不俗,堪称当世一流猛将!  

辕门前,陷阵营逐渐占据了战场的主动,将守军杀得连连后退!  

正当此时!  

徐晃纵马而来,并迅速加入战团!  

徐晃纵马径直杀入陷阵营中,挥舞着宣花大斧,在人群中猛打猛杀!  

一杆巨斧被徐晃挥舞的密不透风,好似阎王帖一般,沾之即亡,碰之即死!  

徐晃的加入,迅速便帮助守军扭转了辕门前的不利局面!  

徐晃一边挥舞着手中的宣花斧杀敌,一边高声下令道:“速速重整阵型,徐徐击之,莫要操之过急!”  

徐晃话音落后,负责镇守在辕门前的幽州士兵,在各营将领的带领下,迅速重整阵型,然后在徐晃的带领之下,逐步向敌军发起反击!  

众将遵照徐晃之令,指挥大军稳扎稳打,逐步蚕食尚在辕门前负隅顽抗的陷阵士兵!  

前有徐晃手持巨斧在军阵中左冲右突,将陷阵营杀得人仰马翻,后有重整旗鼓的幽州守军,盾矛一体,令陷阵营疲于奔命!  

双重打击之下,陷阵营渐渐落入被动之中,全军覆没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望着辕门外被己方尸体填满的深坑,高顺勃然大怒,大吼道:“畏战不前者,杀无赦!”  

高顺高举马槊,纵马冲入人群之中,接连斩杀多名畏缩不前之人,随后纵马直奔辕门而去!  

高顺与吕布有着明显的不同,高顺人品极佳,一句清白有威严足以说明许多的问题,至于吕布那种人,除了空有一身好武艺之外,几乎没有可取之处!  

同为阵前立威,高顺在接连斩杀了多名畏缩不前的士兵之后,选择身先士卒,纵马加入战团。  

而吕布则不然,他在阵斩逃兵之后,却向全军下达了鸣金收兵的命令!  

与士卒同生共死,说着容易,做起来却很难,起码吕布做不到这一点!  

高顺身先士卒的举动,大大的激发了徐州士兵的敢战之心!  

士兵纷纷跟随着高顺的脚步,向辕门冲杀而去!  

寨墙上的守军在将领的指挥下,向正在发足狂奔的徐州士兵发出一拨无差别远程打击!  

弩矢如雨,落入正在冲锋的人群之中,对其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陷阵营岌岌可危,高顺关心则乱,从而做出了令自己悔恨终生的错误决定,他甘冒漫天的弩矢,拼命催马,直冲辕门,欲救陷阵营于水火之中!  

陷阵营是高顺毕生的心血,高顺亲手造就了陷阵营的辉煌,高顺待其就像自己的孩子一般,他实在做不到眼睁睁的看着陷阵营全军覆没而无动于衷!  

高顺的冲动之举,给了守军可乘之机,他为自己的一时冲动而买了一个堪称天价的大单!  

高顺即将奔至辕门之际,唐骏与吕岱突然率领本部人马从侧翼杀出!  

唐骏奉徐晃之命,率领本部人马隐于暗处,伺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