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勇冠贲育(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赵云的脸上始终带着淡淡的浅笑,他率先与李杨见礼,道:“长公子安好”  

李杨朗声大笑,还礼道:“经年未见,子龙别来无恙乎?”  

“托长公子的福,子龙一切都好!”赵云再次行礼道!  

李杨抬手虚扶,道:“子龙与我亲如手足,自家兄弟,无需多礼!”  

赵云的脸上浮现出一抹灿烂的微笑,道:“蒙长公子不弃,云,感激不尽!”  

与赵云打过招呼后,李杨将目光移向赵云身旁的黄忠,微笑行礼道:“将军不畏千难万险,自长沙郡一路长途跋涉而来,挂印封金之举,令世人钦佩不已,实乃忠义无双之典范也!”  

黄忠单膝跪地,双手抱拳,虎目含泪,行礼道:“忠,来迟否?”  

李杨抬头望天,假模假式的看了看时辰,道:“将军肯来辽东,已是我之荣幸,岂有来迟一说?”  

黄忠一脸激动的点点头,道:“黄忠曾当众发誓,谁能救得我儿性命,忠,必以死相报,死生不悔。  

长公子宅心仁厚,不以我为粗鄙之人,而心生轻慢之心,极力为我儿斡旋,终寻得长沙张仲景,为我儿诊病,如今,我儿黄叙已几近痊愈.今日,忠,愿在此兑现昔日立下的誓言。”  

说着,黄忠便当众向李杨行了一个叩拜大礼,道:“主公在上,请受黄忠一拜!自即日起,忠,唯明公马首是瞻,百死不悔也!”  

李杨连忙上前一步,将黄忠给馋了起来,激动道:“我盼将军如久旱盼甘霖,终得尝所愿也!”  

赵云站在一旁,显得有些尴尬,黄忠已经拜主,自己该如何是好?  

善解人意的李杨十分体贴的为赵云化解了当前尴尬的氛围,他揽住赵云的肩膀,当着众人的面,说道:“我与子龙有同生共死之谊,实乃生死兄弟也!”  

李杨的言外之意是:我与子龙是兄弟,拜不拜主都一样!  

李满与童渊,李杨与赵云,两代人的情谊,可以世交相论,此等交情,非常人可比!  

街对面,一名面容清癯,身材高大,身着儒衫的中年文士正背负双手,满脸笑意的望着眼前发生的一幕,他清了清嗓子,故意提高了说话的声音,道:“世人皆言,长公子贤良方正,宅心仁厚,礼贤下士,有龙凤之资,若非今日亲眼所见,恐实难相信!”  

李杨三人循声望去,却见中年人一脸浑不在意掸了掸衣襟上的风尘,继而说道:“欲成大事者,岂可拘于小节乎?”  

李杨连忙抖了抖衣袖,快步来至中年人面前,与之见礼道:“先生大才,请受晚辈一拜!”  

初次见面,执晚辈礼,李杨已是给足了他的面子!  

中年人微微一笑,拱手还礼道:“在下姓程,名昱,字仲德。听闻府君有治国理政之能,今慕名而来,欲在辽东盘桓几日,粗鄙之人,如若能得府君收留,赐以饭食,昱,定当庶竭鲁钝,为府君出谋划策,荡平宵小,以解辽东燃眉之急也!”  

“程...程昱...”初闻此名,李杨心头一紧,呼吸亦随之变得急促了起来!  

程昱多谋,善断大事。性格刚戾,与人多迕。  

汉末三国时期,唯有程昱、曹仁、袁涣三人被评价为勇冠贲育。  

贲育乃是战国时勇士孟贲和夏育的并称。  

历史上的建安五年(200年),程昱被迁为振威将军。  

当时袁绍在黎阳,即将移兵南渡,而程昱的手下却只有七百兵士镇守鄄城。科源曹操深知情势危急,于是命人向程昱传话,欲增兵两千,前往鄄城助守。  

程昱不肯接受,说道:“袁绍拥兵十万之众,自以为所向无前。然而他若见我兵少,则必不敢轻易来攻。如若增兵,过多则不可不攻,要攻之必克,只会两损其势。愿公不要怀疑!”  

曹操从之。  

袁绍闻程昱兵少,果然不敢进兵。  

曹操听闻其事,向贾诩说道:“程昱的勇胆,超过了贲育啊。”  

程昱不光有谋,且有领兵之能,关键时刻,可倚为智将!  

李杨做了一个长长的深呼吸,继而郑重行礼,大拜道:“辽东粗鄙,百废待兴,承蒙先生不弃,杨,愿扫榻以待!”  

程昱微微一怔,迎着李杨诚恳的目光,行礼道:“世人皆言,李氏三子,嫡长最雄,今日亲眼所见,方知世人所言非虚也!”  

李杨与之谦虚了几句,继而侧身让开道路,伸手作请,道:“请先生入内叙话!”  

“府君请!”程昱伸手作请道!  

李杨也没跟程昱客气,他当先一步,走上台阶,在前方,为程昱三人引路!  

入府后,程昱用余光扫了赵云与黄忠一眼,暗中啧啧称奇道:“此二人皆有万夫不挡之勇!辽东李氏,或可复兴矣!”  

程昱知兵,对武事亦有所涉猎,虽未习得绝世武艺,却也见过不少身怀武艺的江湖游侠。  

说白了就是,没吃过猪肉,但见过猪跑!  

一行人行至客厅前,却见一名身材魁伟的英武少年,正蹲在客厅前的台阶上,手中把玩着两枚铁胆,一脸笑意的望着赵云!  

“子龙,别来无恙乎?”  

“三公子!”  

眼前之人正是李虎!  

自从李满死后,他的性情亦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如今的李虎,变得越发的沉稳有度,不知从何时开始,他竟多了一项爱好,把玩铁胆已逐渐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李杨对此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