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计杀张角(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李满挑了挑眉,直视李杨的双眼,玩味道:“不想我儿竟还会夜观天象”  

李杨微微颔首,迎着李满的目光,道:“略知一二!”  

“家中藏书众多,儿子闲来无事时,翻看过几卷与星象相关的书籍!如今正可学以致用,助父亲破贼立功,儿子才疏学浅,所言星象之事,能否应验,犹未可知!若儿子说的不对,还请父亲多多海涵,莫要与儿子一般计较才好!”  

古人迷信,崇尚星象占卜风水之说,因此与星象有关的书籍多如牛毛!  

李杨没看过与星象有关的书籍,但却可以借着星象来说事!  

李满将信将疑的点点头,道:“为父对星象之说,向来敬而远之。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攻城伐战,以正合,以奇胜。为父认为,不应将一场战争的胜负走势,寄希望于星象之说!”  

李杨郑重点头,躬身行礼道:“父亲敦敦教诲!孩儿定当铭记在心!永生不忘!”  

李满满意的点了点头,道:“我儿聪敏,一点就透!”  

由于李杨出生当日,天生异象的缘故,自那以后,李满与杨氏对星象之说,选择敬而远之,甚至于闭口不谈!  

李满命大军原地休整一日,于第二日卯时埋锅造饭,辰时出兵,向广宗城发起进攻!  

一夜无话!  

第二日,辰时,天光大亮!  

李满亲率数万大军将广宗城围的水泄不通!  

李满之名,威震天下,将士对其信服有加。  

李满挂帅,无形中为大军增添了十足的信心!  

“盛名之下无虚士,李满之名,果然名不虚传!”环顾四周,董卓微微颔首,赞叹道:“士气正盛,军心可用,只是不知...将军是否有破城之策呢”  

广宗城,南门,城头上。  

一名面容清癯的老者,手搭城垛,向前俯瞰!  

这名老者正是号称天公将军,大贤良师的张角!  

张角怔怔地望着远方迎风飘扬的李字大旗,喃喃自语道:“昏君亡我之心不死,竟到了不顾边境安危的程度,昏君当道,民不聊生,大汉必将亡于昏君之手!”  

张角说完便开始大口喘起粗气,不难看出,他已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刻,恐将命不久矣!  

张角强撑病体,环顾四周,目光从守城军士的脸上一一扫过,然后高举右手,用尽全身的力气,大喝道:“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却拥有着十足的感染力,这就是张角的魅力所在,他是搅动风云的大贤良师,亦是太平道的精神领袖,他的一举一动,均会起到影响战局的走势的作用!  

然而,他即将不久于人世,张角深知,随着自己的死亡,黄巾军也将迎来覆灭之危!  

今日,他鼓足勇气,欲拼尽全力,与李满一较高下,张角想以此战,来为自己的人生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不论胜负,他都将含笑九泉,此生再无遗憾!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守城军士齐声高呼,以此来驱赶内心的恐惧!  

人的名,树的影。  

李满之名,足以令敌军闻风丧胆。  

然而张角的出现,很快便稳住了己方将士们的军心!  

李满与张角之间的第一轮较量,最终以平局收场!  

咚!咚!咚!咚!咚!  

鼓声响起!  

汉军擂起了预示进攻的战鼓!  

数千名汉军士卒将五百余架投石车推至阵前,经过一轮校准之后,李满一声令下,汉军纷纷将磨盘大的巨石装入兜囊,将巨石抛射而出!  

巨石划破长空,带着巨大的破风之声,飞向广宗城头!  

守城军士纷纷蹲下身子,双手抱头,将身体蜷缩成一团,凭借城垛的掩护,来躲避巨石的攻击!  

看得出来,他们已从过往的攻坚战中,积累了足够的经验!  

一轮投石过后,守军军士的伤亡并不大!  

李满微微颔首,嘴角微微勾起一丝弧度,就算认可了黄巾军的守城实力!中原书吧“投火罐!”李满淡淡说道!  

传令兵纷纷打马出阵,代李满向投石车方阵传达军令!  

良久之后!  

投石车向广宗城头展开了第二轮攻击!  

说是火罐,其实是酒瓮,酒瓮以麻布封口,其中装有火油,一点就着!  

火罐落在城头,噼啪作响,火花四溅!  

火罐最大的杀伤威力便是溅射伤害,被火油溅到身上,不死也要脱成皮!  

城头人头攒动,却未见慌乱之景!  

张角亲自坐镇城头,大大增加了守城军士的士气,亦对稳定军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李满右手拇指在刀柄上来回摩挲着,心中却在反复思索着李杨所说的话,“张角即将不久于人世....”  

“病危之人,最怕什么?”李满皱眉想到:“噪音?浓烟”  

“向城内抛射易燃之物,制造大量浓烟!”李满再次下达军令!  

众人心中虽多有不解,但也深知军令如山的道理,于是只得依令而行!  

“令军需官将存放在库中的投石车全部运来!”李满下令道:“今日只以投石车向城内发起试探性进攻,不做其他!”  

传令兵拱手应诺,打马出列,前往后军,传令去了!  

时值八月,骄阳似火,酷暑难耐,寻常人尚且难以忍受,何况张角?  

城内建筑多为木制而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