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六章 丰沛(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随机推荐:  

“陛下。”李斯小心的说“关东各国还好说,掀不起什么大浪来。可大秦的话,是不是等等再说?”  

关东六国都亡国了,贵族们的盐铁生意被抢走,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可大秦贵族们的生意,如果直接动手的话,必然会引起动荡。  

甚至于,李斯都听到了消息,已经有秦国贵族出函谷关,开始想方设法的接手关东各地的生意。  

“等到什么时候?”王霄眯着眼睛看着他“等到我死了,再也管不了他们的时候?”  

“臣不敢。”李斯无奈,只能是谢罪。  

“现在正是朕威望最高,权势最盛,兵权最足的时候。”  

王霄伸手拿起酒壶,给自己到了一碗枸杞泡酒“这个时候不动他们,以后再动只会更麻烦。也不用那么多的废话,你就直接跟那些人说清楚,要钱还是要命。”  

管仲曾经为齐桓公算了一笔账‘一个有万乘兵车的大国,一千万的总人口中应纳税的人约一百万。每人每月征收30钱,一个月也就3000万钱。’  

‘但只要每升盐加价两钱,因为食盐销售严格按照户籍实行“计口售盐”,每月即可多得6000万钱,远超过每月30钱高额人头税带来的收入。’  

“盐铁专卖的财富谁也别想伸手。”王霄敢于减税,除了不再大规模用兵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要统一盐铁专营,依靠这方面的财货来带动国内经济发展“谁敢不听,那就为了钱去死好了。”  

以王霄此时的威望与兵权来说,敢于明面上反对他的秦国贵族真心没有几个。  

“陛下。”  

李斯考虑了一下,觉得王霄说的对。这个时候收回盐铁专营,的确是最好的时机。然后,他又询问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  

“田税如此之低,收不到粮食该如何?”  

这个时代里,发放俸禄什么的,实际上都是以粮食为主。毕竟在这个粮食产量很低的时代里,民以食为天是正理。  

就算盐铁专营弄来了大量的钱财,可这不能当饭吃啊。  

“粮食专卖。”  

王霄毫不犹豫的就抛出了自己的计划“每年秋收的时候,设定一个保护收购价格。以朝廷的名义向百姓们购买粮食。价格不能低于市价,更加不许强买强卖。”  

这么做,更重要的原因是促进财货交流与流通,让经济快速循环起来。  

这个时代里,最大宗的商品那就是粮食了。  

官府通过盐铁等经济来赚取货币,之后从农民手中购买粮食,农民再用货币过日子。  

经济就是这么逐步发展起来的。  

“陛下安排妥当,臣佩服。”李斯考虑一会,觉得没问题。  

以大秦现在的执行力来说,真的是说什么就能做到什么。与后世那种乡绅官吏互相勾结,皇权不下乡导致家族掌控乡间的时代截然不同。  

王霄在齐国待到了秋收结束,安抚了当地黔首,留下了足够的驻守兵马,这才带着上万骑兵南下去了丰沛之地。  

前往沛县的路上,王霄看地图得知单父县就在附近,特意转向路过了一趟。  

王霄没去县城,而是在城东三十里的吕姑村。  

他住进了村中大户吕公之家,这也是村里的最大的一家。  

吕公自己说的,他是吕尚也就是姜子牙的后裔。至于是不是的,王霄也懒得去验证真假。  

他只是见了见吕公的次女,送了一根玉簪给她。  

王霄只在这里待了一天,第二天启程的时候,告知吕公可以全家搬去咸阳城居住。  

等到大队骑兵轰轰隆隆的离开,吕公转身对着家人说“收拾东西,把田地全都卖掉。咱们全家搬去咸阳城。”  

家中之人都很高兴,认为是皇帝看重吕公姜子牙后人的身份与才能,这次去了咸阳城就要发达了。  

唯有吕公看着二女儿手中的玉簪,心中明白的很,以后吕家的兴旺发达,就要依靠这个女儿了。  

浩浩荡荡的骑兵队伍之中,李斯有些不解的询问“陛下,若是看上那吕家小娘,何不直接带走?”  

王霄翻着白眼看他“年龄问题。”  

这个话题就此略过,不可深谈。  

吕雉出生于秦王政六年,再过几年她就长大了。  

丰县与沛县就是靠在一块,经常被称为沛县丰邑。或者可以说,这两个地方是一起的。  

王霄来这里,当然是为了丰沛集团来的。  

所谓丰沛集团,指的就是以刘邦为首,成员包括萧何,卢绾,樊哙,曹参,夏侯婴,周勃等人的西汉开国集团。  

这些人都是丰沛人,而且现在大都已经可以做事。  

像是刘邦,原本历史上他这个时候因为仰慕信陵君而在魏国厮混,信陵君死后就投入了张耳门下做门客。  

现在的话,因为王霄的原因,秦国比起历史上强大的多。  

等到秦国提前灭魏,而张耳不知所踪之后,刘邦就回了老家。  

刘邦出生在沛县丰邑,长大之后工作在沛县。  

说起来大家可能不相信,刘邦和卢绾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他们俩只比祖龙小三岁。  

还有同样是沛县丰邑人的萧何,他比祖龙小两岁。  

看似好像两个时代的人,实际上年纪都是差不多。  

王霄进驻沛县,大队骑兵四下里封锁交通,让当地百姓惊恐不已。  

乡野之间各种消息疯传,从皇帝要杀绝丰沛之人,到这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