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三章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随机推荐:  

王霄看着手中的密信,一拍面前的案几,当即立身而起。  

他待在大梁这里这么久,等的就是这个消息。  

在北地的代地那边,还有一支赵国兵马,是由李牧率领的代地军。  

这支以骑兵为主的军团,在李牧的指挥下有着超强的战斗力。  

王霄瞧不起常年没有打过仗的齐国兵马,可对李牧军团却是一直在密切关注。  

从咸阳出发之前,他就派出使者去匈奴,带着金银绸缎作为礼物,说动匈奴人去牵制李牧。  

找匈奴人帮忙这个事情,王霄很是看的开。  

等解决了内部的问题,到时候就会让匈奴人见识一下,什么叫做来自中原的正义铁拳。  

王霄屯兵在大梁城,并非是为了对抗威慑齐国,而是为了警戒李牧。  

李牧不动,王霄宁愿种田修水渠维护河道,也不愿意出兵。  

没办法,现在的大秦太过于空虚了。  

能用的兵力和民夫,都被征调了到了极限状态。  

如果这个时候李牧突然南下,利用骑兵高速移动的战略优势,逮着秦国的死穴打。  

像是粮道,粮仓,咸阳城什么的。那对于秦国的打击太过于严重。  

现在李牧被匈奴人牵制住,王霄当然是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彻底解决问题。  

几个月的时间里,精挑细选出来的数万精锐,加上王霄带来的两万铁骑,轻装简行的离开大梁城,急速南下。  

没错,不是向东而是南下。  

王霄来的时候就没想过去打齐国,现在真正的敌人是楚国。  

齐国那种犹豫不决,又当又立的完全不用在乎。只有抵抗意志坚决的楚国,才是真正的大敌。  

所以王霄在大梁城这几个月,一直在整顿兵马,挑选精锐做着南下的准备。  

现在南下,那就是直奔楚都寿春而去。  

楚国之前的国都是郢城,不过后来被秦国给占了。  

之后迁都去了陈,也就是写道德经的老子的家乡,一个名为陈的小国。  

当然了,这个时候的陈国早就被楚国给灭了。不过他们宗室之中有一支后裔去了齐国为田氏,就是田氏代齐的那个田氏。  

又过了些年,就是那次五国合纵破函谷关,楚国又被王霄给打垮了之后。  

楚国人害怕秦国来报复,干脆再次向着更东边去迁徙,这次直接迁徙到了寿春。  

寿春位于淮河旁边,就是后来的寿州,寿县。  

这里之前是因为春申君过生日,而被赐予他祝寿用的,所以被称为寿春。  

春申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  

四公子分别是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与春申君黄歇。  

四大公子名闻天下,不过最后都是死的老惨了。  

楚国主力军团,都在项燕的带领下和王翦打仗。寿春这里的防御很是空虚。  

之前王霄到大梁城的时候,楚国还曾经紧张过,害怕王霄从北边过来。  

不过王霄几个月都没有动静,楚国那边很快就松懈下去。从前线调回来的援军,也是又重新派遣去了前线。  

他们相信了王霄是要威慑齐国的说法,放松了自己的警惕。  

当然了,不放松也不行。因为前线王翦那边逼迫的紧,项燕兵力吃紧只能是把兵马物资都调集过去。  

这就是国家实力差距太大的结果。  

王霄可以充容选择各种作战方式与路线,可楚国却似只能拆东墙补西墙的疲于应付。  

实力碾压,才是真正的优势。  

当王霄率领七八万精锐快速南下,直扑寿春的时候,楚国上下都是一片惊恐。  

原因很简单,他们根本就没有可以阻拦的兵力。  

从大梁城到寿春,其距离并没有想象之中的那样遥远。  

大梁城是在河南腹心之地,而寿春的话,则是在淮河边上。  

两边的距离,也就是几百里路。  

当然,这个时代的道路交通很烂,一路过去也是需要不短的时间。  

这也是王霄为什么要从几十万征召兵之中挑选精锐的原因所在。  

不是精锐的话,打不了这种长途奔袭的大战。  

此时的楚国,已经是非常空虚,非常虚弱了。  

王翦的大军杀入楚国境内一年多的时间,给楚国带去了巨大的损失和影响。  

而项燕看似抵挡住了王翦,可本质上他却是抽光了楚国的最后一丝元气。  

楚国的成年男丁,基本上都被集中在了项燕的麾下。  

为了养活这支兵马,这一年多来楚国各种收刮,几乎把麾下百姓最后的口粮都给抢走送去军中。  

甚至于今年的春耕,都做的都不到一半。因为很多地方甚至就连种粮都被抢走了。  

拖了一年多的战争,已经是让楚国竭泽而渔了。  

再这么拖下去,不到秋收就得大规模的饿死人。  

也是因为如此,当王霄率部杀入楚国境内,一路快速南下的时候,大批的楚人纷纷投靠。  

不但做带路党,还主动帮忙修桥铺路,乃至于围攻城池。  

不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是楚国人,而是王霄给他们的粮食太香了。  

一边是为抢走自己家中最后口粮的楚王饿死,一边是做给自己分田发粮食的秦王办事。  

楚国人的选择,非常从心。  

王霄是在无数楚国人的欢呼声之中,策马进的巨阳城。  

面对着无数的笑脸,王霄还以为自己是到了咸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