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三章 千军万马(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对于金兵来说,王霄来的非常突然。  

除了这次他只带了骑兵,移动速度非常快之外。最重要的是,金兵此时是深入大宋境内作战。  

他们到处打草谷,杀戮无数。当地百姓当然不可能给他们通风报信。  

在这个通讯靠吼的时代里,深入敌境的金兵能确切掌握王霄的动静才是有问题。  

至于探马什么的,赵宋这里华夏尚武的精神还没被彻底磨灭。小队哨探出去绝对回不来,大队出去的话那就成打草谷了。  

现在的金兵虽然能打,可还处在原始狩猎集团的模式之中。  

在他们的心中,劫掠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所以等到完颜宗翰接到消息,得知王霄的大军杀过来的时候,他手下有很大一部分人手都在外面打草谷。  

看着远处牛角号声连绵不绝的金兵大营,再看看更远处的汴梁城。  

王霄翻身下马,取下一个马扎放在地上坐下。  

亲卫们很快过来,在王霄面前摆下一张低矮的案几。酒水干粮都被放在了案几上。  

长途奔袭之后,见到敌军大营上去就打什么的,那不可能。  

人与马都不是机器,不是洒豆子变出来的,他们需要吃喝拉撒需要休息。  

众多军士们纷纷从骑乘马上下来,整理装备收拾器械。先给冲阵的战马喂食加了众多盐分的豆饼还要喂水。之后他们才会坐下来自己吃喝休息补充体力。  

军中的后勤兵上前将众多骑乘马牵走带去后面,各种军资像是帐篷什么的也都带走。只留下作战用的装备。  

咬着干粮的王霄抬头看着天色。  

一旁的扈成上前行礼“燕王,现在是寅时初。”  

“传令下去,卯时出战。”  

寅时是下午三点到五点,卯时是下午五点到七点。  

吃喝休息两小时,五点的时候全军出战一举破敌。  

在王霄看来,厮杀两三个小时足够破敌了。  

金兵能横扫辽宋,靠的就是一股狠劲,打的承平百年的辽宋难以招架。  

可说到比狠,王霄却是丝毫不怵。  

都是两个胳膊扛着一颗脑袋,有什么大不了了的。  

收复燕云之后,王霄就在军中推动军功授田制度。  

与秦时制度一样,用敌人来换取军功。  

有多少战功就分多少田地。对于农耕精神深刻基因之中的华夏百姓们来说,他们愿意用性命去换取田地。  

大家都不怕拼命,那就看谁打的好了。  

对于有着多年领军经验的王霄来说,收拾完颜宗翰并不困难。  

金军那边正在紧急调动,一队队的骑士被派出去寻找那些打草谷的队伍。同时大营里面也开始紧张的聚集军将准备迎战。  

完颜宗翰是真的很惊讶。  

原本在他的判断之中,有着自立之心的王霄不会来救援汴梁城。  

因为等他打破汴梁城,灭了赵宋那王霄就有了大义的名分收拾天下。  

这种情况下,换做是谁都会选择坐山观虎斗才对。  

他实在是不明白,王霄这样野心勃勃的人,为何会来跟他打仗。  

完颜宗翰并不知道,他们这些金兵在王霄的眼中,远比赵宋更具威胁。  

现在多想什么也没用了,人家都已经杀到了大营外面。  

披挂整齐的完颜宗翰骑上马来到军营外面观望,越看越是心惊。  

对面这支兵马军容森严,数万人马聚集在一起队列不乱,也没什么喧哗吵嚷之声。  

多年的军伍经验告诉他,对面的这支兵马很强。别说是宋军了,就算是辽国最为精锐的皮室军也比不上。  

比起太原城外的那支一触即溃的捧日军来说,眼前的这才是真品。  

边上的完颜娄室上前“大帅,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完颜宗翰深深的看了眼远处的兵马,调转马头返回营中“告诉诸位大王,这一战打赢了,那整个天下都是咱们的。”  

撤退是不可能的,一旦撤退被人衔尾追杀,那就是个全军崩溃的下场。  

既然不能撤退,那就只能是打了。  

若是能打垮眼前这赵宋最后一支强军,那整个天下都将任由他们横行无忌。  

对于完颜宗翰来说,坏消息是他麾下有很大一部分兵马撒在外面,没办法及时会来。  

而好消息则是,早已经看穿了赵宋虚弱实质的他,不用担心汴梁城内的守军会杀出来夹击。  

捧日军归来的消息通过城墙上的守军,很快就传入了汴梁城内。  

经受了长时间恐惧压抑的汴梁城百姓们蜂拥上城头,都在向着远方张望。  

快到卯时的时候,赵佶与众多文武们一同来到了这边的城墙上。  

成功率领兵马勤王进入汴梁城的张叔夜,看了一会上前禀奏“官家,老臣看来捧日军即将冲阵,还请官家下令点选城中兵马出城接应夹击金贼。”  

“不可。”高俅第一个跳出来喊“汴梁城乃重中之重,岂可轻易开城出兵。”  

“你根本不配做太尉!”张叔夜气的胡子都在颤抖“现在燕王即将与金贼开战,我等从城中杀出接应,正是破贼之时!”  

丰神俊朗的少宰李邦彦上前对赵佶行礼“官家,眼下战况不明,不可轻易出城浪战。若是有什么闪失,岂不是置官家安危于不顾?”  

随后蔡攸,王黼,梁师成等人轮番上前与张叔夜理论。都是反对出兵的。  

唯有蔡京一言不发,冷眼旁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