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半决赛?毫无压力(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起来洗漱完的时候,易建联也起来了。  

“哟,阿联哥,这么早?”孙策热情的打招呼。  

收到的回应是易建联的一声“嗯”。  

孙策有些惊讶,之前都得把易建联的卧室门敲得砰砰响,对方才会不甘不愿的爬起来,而且半天不搭理人,这次居然自己起来了,而且还回应了一声,他感觉到了易建联心情很不错。  

今天易建联这么早起来,主要是想要多享受两个小时的“赢家时间”,这次世锦赛他出场的比赛,全赢了,输给土耳其那场他轮休,所以一直都处在赢球状态,这是他加入NBA以来头一回有这样的感觉,所以想要多享受一会儿。  

不只是易建联心情好!  

孙策和易建联晨跑完,去学校餐厅吃国家队带来的厨师做的早餐的时候,发现所有队友心情都很好。  

孙策很喜欢这个感觉,别搞得今晚要打美国队就一副要上战场的样子,多累啊!  

代表国家队出战,是为了为国争光,这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如果对手势均力敌,或者稍强于自己这边,一副要上战场的样子可以理解。  

但是对手远强于自己这边,那就没必要了。  

这不是真的打仗,尽力就行,不是说这场比赛输了,篮球生涯就完蛋了。  

反而这场比赛的输赢实际上一点都不重要,代表国家队出战世锦赛本来就是一种荣誉。  

不过心情好、心态放松,不代表就随便打了。  

九点来到租下的球馆训练的时候,所有人都认真起来了。  

打美国,还是半决赛,当然能拼则拼!  

拼不拼得过是一回事,反正尽力而为,起码不要输得那么难看。  

有姚明在,中国队在姚明全力输出的时候,能和美国队刚差不多一节,这是北京奥运会的经验。  

不过那次姚明从比赛一开始就火力全开,才打到第二节过半,就几乎体力耗尽,后面的时间姚明只能慢悠悠的折返跑。  

而姚明没体力之后,王治郅对付不了美国队内线、易建联还嫩,分差在第二节后半段开始快速被拉开到三四十分。  

在球队会议中,孙策在教练组的分析里印证了自己的想法,他们这边内线具有很大的优势!  

美国队这次只派出了3个内线球员,奥多姆、乐福、钱德勒。  

奥多姆是中锋,乐福和钱德勒都是替补。  

奥多姆很强,场均13分8板3助攻1.8盖帽1.8抢断。  

乐福表现不佳,进攻端内线打不动只能拉开投,还没有跑位能力,防守端是个漏勺,所以杜兰特打的大前锋位置,乐福出场时间每场就10来分钟,老K教练宁愿用小个阵容都不想把乐福派上去太多时间。  

钱德勒…在美国队的作用就像是2008年的霍华德的运动能力弱化、身材高大版,守篮下作用强,能防挡拆能联防。  

但钱德勒遇到姚明就没防住过,姚明在NBA赛场上和钱德勒交手15次,场均31分钟时间里能拿到2010,很轻松惬意。  

而且钱德勒进攻端毫无威胁,国际赛场不像NBA,没有防守三秒,钱德勒拉出三秒区去挡拆,人家可以不出来,这就是詹姆斯擅长的挡拆到了国际赛场屁用没有,中锋拉出来不顶用!  

要是他上场,姚明就算进攻端没体力了,防守端站篮下守篮筐卡位帮某队友抢板就行了。  

姚明不管对位美国队哪个内线,都是碾压,随便打的那种,要考虑的问题在于体力分配。  

纯内线方面中国队占据绝对性优势。  

但杜兰特打大前锋…没法防!  

这是一个堪比安东尼的国际赛场终极武器,而且人家是投手,打满全场都没问题。  

可能被誉为本届世锦赛第一大前锋的易建联能在进攻端对付杜兰特,但完全不可能限制得了杜兰特。  

至于阿根廷的斯科拉虽然拿到了得分王,但是由于这届世锦赛阿根廷队没中锋,斯科拉打的中锋位置。  

对于中国队来说,最难解决的是比卢普斯和库里、伊戈达拉、盖伊、格兰杰等五人组成的外线轮换阵容。  

维斯布鲁克、哈登、罗斯三人到了国际赛场就是白给的,罗斯和维斯布鲁克到了国际赛场,类似于04年、06年的詹姆斯的弱化版,06年准四年级也就是即将带领骑士打进总决赛的詹姆斯,在国际赛场都是送菜的,何况是维斯布鲁克和罗斯,这两人投篮可能还不如詹姆斯,同时还没有詹姆斯的身高和防守。  

那时候的詹姆斯好歹还能用对抗去防守,还能靠身板打大前锋抢篮板球。  

国际篮联没有三秒区,罗斯和维斯布鲁克闷着头突破挨帽不少。  

哈登…属于吉祥物,基本没啥出场时间,他入选本来就是因为埃里克戈登这个玻璃人伤了。  

分析了一通后,发现美国队这次打得好的,只有库里、比卢普斯、伊戈达拉、盖伊、格兰杰、杜兰特、奥多姆…  

这也有七个人了!  

孙策想要掀桌子了!打个锤子啊!  

人家其他篮球强国,比如阿根廷,就斯科拉、奥博托、德尔菲诺三个人表现出色,其他人是陪衬。  

土耳其也是靠三个NBA球员,塞尔维亚就靠米利西奇和科斯蒂奇这对双塔。  

而美国队,数了半天,看到他们罗斯、哈登、维斯布鲁克、乐福、钱德勒表现差,上场就拖后腿,刚准备高兴,结果人家还有七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