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章 教猴(下)(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二字若是没了你我护持,不过就是个笑话。  

更何况,瑶池中有他妻女,他无路可退,也无处可去。”  

灰袍老道缓缓点头,言道:“为防范于未然,不如对李长庚那些好友和弟子,锁上天道枷锁。”  

“不必,”鸿钧缓声道,“若无威胁天道之举,生灵具是生灵,无需对他们出手。”  

灰袍老道淡然道:“你对李长庚还有恻隐之心。”  

“道友误会了,”鸿钧微微一笑,“贫道只是觉得,生灵其实颇为美妙,我们既已掌控了三界、消除了大多隐患,也不必让他们为难。  

生灵终归也是天地的一部分,他们多些姿彩,也能让天地多些色彩。  

这般稳固的洪荒天地才是最美的,不对吗?”  

“道友言之有理,”灰袍老道缓缓点头,“一切为了天地恒久。”  

“善,一切为了天地恒久。”  

这灰袍老道的身影随风消散。  

鸿钧道祖嘴边笑容渐渐收敛,似乎在想些什么,很快又低头看着玉碟中的情形。  

下一步,到何处了?  

长庚其实说的不错。  

天道因他合道而诞生出了类似于生灵的意识,这并非好事,因为天道想的会是如何护卫天地、压制生灵之力。  

鸿钧道祖手指在玉碟上轻轻点了几下,其上浮现出各处画面。  

一处波光粼粼的水中府邸,被铁索环绕的通天教主百无聊地打着哈欠,似乎对当前处境并不怎么介意。  

突出的是一个潇洒不羁。  

紫霄宫中,那太清的封印无比稳固,若无天道圣人全力出手,自难将封印解开。  

其实鸿钧道祖如何不明白。  

原本,李长寿手中最大的依仗,一是三清乃盘古元神,二是太极图、混沌钟、盘古幡三宝合一化作开天神斧,以破坏天地为代价,斩了他这个道祖和天道。  

而自己最大的依仗,就是他们对天地下不去手。  

终究不是上古伏羲体内住着的家伙。  

更何况,他堂堂道祖,还能少了底牌不成?  

比如那可调用天地本源之力的乾坤鼎,以及上古时就被他炼化,做成了天地无极四象大阵的洪荒守护四神兽…等等。  

底牌他也有,如果当出封神大劫结束,李长寿选择不是离开,而是双方硬碰。  

两边胜负难料,但生灵必然死伤惨重。  

当李长寿选择离开,在鸿钧道祖看来,若李长寿没有准备什么‘逆天’级的强横底牌,随着岁月长河流淌,李长寿的胜算会越来越低。  

毕竟,他这个道祖,也不会坐以待毙。  

下一步到何处了?  

也该做最后的准备,吞噬掉这个天道。  

超脱?  

那其实是无稽之谈,若是心足够远,混沌海也不过囚笼。  

所以在许久之前,他这个道祖,就已走上了另一条道。  

以洪荒天地为道躯,化作从未存在过的终极生灵,去接触那些定下真灵规则的意识体,这才是他的超脱之道。  

鸿钧道祖看着面前的玉碟,嘴角不经意间流露出了少许微笑。  

那笑容,与当初在紫霄宫故意吓李长寿的表情,毫无二致。  

“尔等,还是太过浅薄。”  

怎么感觉像是有人在背后骂自己?  

斜月三星洞,李长寿睁开眼来,忍住了打哈欠的欲望,整理着自己此时修行所得的微弱感悟,略微有些感慨。  

修改解空大道当真不容易。  

仙识落在猴子身上,发现猴子在那蹦来跳去,逍遥又快活。  

几名女弟子在旁‘悟空来呀’、‘悟空接着’,不断逗着他。  

猴子满是欢喜地左蹦右跳,拦截着她们扔来扔去的花球,让一旁诸多男弟子眼里直冒酸水。  

没办法,悟空实在是太受女弟子欢迎。  

至于为什么如此,李长寿也仔细分析过。  

其一,是这石猴就是个石头,对男女之事一窍不通,且没有留下半点道心缝隙。  

他的心只为了道,他的道只为了心。  

其二,就是石猴够机灵,会说些赞美的话,马屁也是接连不断,刚入门的时候一顿吹捧,就让众师姐把它当成了亲兄弟。  

其三,也是悟空本身没有让男弟子们感觉到‘压力’。  

他更像是这道观中的吉祥物,虽然此时实力已经超过了诸弟子。  

其四便是悟空善战,斗法时往往能以下克上,尤擅近身肉搏。  

几次在附近山林试炼时,孙悟空冲在最前,随手就打杀了一些实力强横的妖兽,骨子里散发出了一种难以言喻的英雄气概。  

这般美猴王,人缘如何会差了?  

李长寿轻笑了声,起身走到屋门附近,坐在摇椅上,欣赏诸弟子玩耍的情形。  

这般生活,其实也挺好。  

但眼前平静不过是表象,若一日不除道祖,不抹掉天道的意志,整个洪荒就如漂泊在无边无际大海上的小帆船。  

若大海心情不错,自是能让帆船平稳向前;  

可只要大海搞点海浪、弄阵暴风雨,帆船顷刻就会被海浪吞没。  

这不是隐患,这是明患。  

快了。  

还有二三百年。  

等猴子回了花果山,自己就可以顺势遁出五部洲之地,到时如果道祖选择抹杀菩提老祖,那自己只能顺势掀桌子。  

若道祖选择放过菩提老祖,那自己就能补足最后所缺的一点胜算,在最后的博弈中,完全掌握主动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