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七章 稳教(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云霄柔声应了句。  

两人对视几眼,似有话语互相倾诉。  

云霄轻轻颔首,随手招来一片云雾遮住四人身形,一同化作云雾消散…  

这遁法,早会了。  

李长寿负手静立了一阵,低头却见有琴玄雅静静站在山上眺望此地的情形。  

似是看到了李长寿低头,有琴玄雅立刻转身走向一旁凡人,自顾自地忙碌了起来。  

不多时,阐教众仙回返昆仑山,陈塘关的大水被送回东海。  

李长寿特意点了有琴玄雅的将,让她负责此地后续修缮之事,本体率先回返天庭,心神挪去了此地纸道人处。  

今日一力压龙,其实也算是对其他势力的一种威慑。  

比如弥勒什么的。  

李长寿细想之下,他今日怕是会成为不少龙族心底的魔障,自会有龙族对自己怀恨在心。  

但这对自己的千年计划没有任何影响,也并非什么值得关注之事。  

还是想想…石矶座下的碧云童子吧。  

这童子的命,比弥勒还要更重要一些。  

李长寿隐隐有些感觉,那弥勒定还会再次现身,对哪吒再次伸出他那胖乎乎的手爪。  

现如今,自己是天道明面上的利剑,弥勒成了天道暗中的毒刃。  

更奇妙的是,他们二者已是直接对立,但凡有机会除掉对方,就绝对不会对彼此手下留情;  

天道,准确说应该是道祖,自然乐见弥勒牵制他的少许精力。  

人皇伐天之举,绝对影响到了天道意志。  

天道不能直接干预大劫、影响生灵心神,这是生灵的底线;  

哪怕通过大劫劫运影响,两者本质相同、形式不同,生灵一方也能勉强接受。  

燧人前辈自不会白白化作灰烬,但一切都需要慢慢去实现。  

五成把握就跟天道摊牌,那不就是走浪前辈的老路,跟送死有什么区别?  

‘与天斗,当真费劲。’  

李长寿本体化作流光遁入东天门,找玉帝陛下禀告发生了何事,各路天兵天将也在迅速归位。  

天庭各处,生灵都在私下讨论天庭文官的平均战力水准。  

然后大多数天兵颓然发现,从战果来看,文官平均战力是绝对高过武将的。  

就很没前途。  

陈塘关处,李长寿暗中安排的两批纸道人们,再次遁入大地深处潜伏。  

‘王长安’这个皮肤一直跟在殷氏身旁,在大水退后立刻带她回返李府,去见已是昏睡在床榻上的李靖父子。  

李长寿仙识所见:  

哪吒恢复成了孩童模样,比之前要长大两圈,鼻尖带着一只鼻涕泡,睡的没心没肺、十分深沉。  

李靖本是在打坐,但服用了滋补元神的丹药后,一时没忍住就低头睡了过去。  

睡觉,对炼气士而言,也是恢复精神的最有效方法。  

李靖这次耗损元神之力太过巨大,已影响到了自身道行,让本就不高的道境雪上加霜。  

只能继续努力了。  

太乙真人受伤颇重,但此刻很有精…也不是太有精神。  

他面色苍白坐在屋外的石桌旁,笑的颇为开心,手指不断敲打着自己的大腿,就差直接唱上一段、献丑几句。  

哪吒完全掌控了煞气,前世今生融合,今后既是哪吒,也算是灵珠子。  

这确实值得太乙真人傻乐。  

李长寿的纸道人带殷氏刚来,太乙真人就站起身来,对李长寿招呼一声:“长庚!多谢了!哈哈哈哈!”  

李长寿:…  

就很突然。  

他这化身还没有对外公布的打算,稍后也只能效仿玉帝陛下,换个身份、换个角度看世界了。  

太乙实在太草率了。  

阁内跑出两个年轻人,一名稍显老成,一名还是少年模样,自是金吒和木吒。  

金吒率先喊一声:“弟子金吒拜见长庚师叔。”  

那木吒却是连忙跑到了殷氏身旁搀扶:“娘,你受伤了没?”  

“娘没事,娘没事,”尚显年轻的殷氏拍拍木吒手背,也顾不得对太乙、玉鼎真人行礼,连忙闯进屋门,去看孩他爹与老幺的状况。  

李长寿对金吒点头示意,后者也识趣地低头告退,去了屋内一家团圆。  

玉鼎真人、太乙真人与李长寿互相对视几眼,而后各自仰头大笑,笑声颇为畅快。  

太乙道:“论算计、说谋算,还真没人能玩的过你。”  

“师兄你完全可以换一种更真诚的称赞方式,”李长寿道,“用肢体表达就足够了。”  

玉鼎真人问:“长庚可曾受伤了?”  

“一点内伤,倒是不要紧。”  

李长寿咧嘴吸了口凉气,改做传声:“龙王修为当真厉害,我只是与他过了几招,差些接不下。  

还是老龙王故意输阵,不然今日怕是很难收场了。”  

玉鼎真人缓缓点头,传声道:“龙族底蕴着实可怕,这还是镇守海眼的远古龙族尚未动弹,咱们这次确实有些凶险。”  

李长寿笑着传声:  

“其实没有什么凶险之处,我、阐教、龙王、人族、天庭,各取所需罢了。  

东海龙王身为族长、王者,看似拥有生杀大权,却并非凡事都能独断专行,他必须先巩固权力,才能利用这份权力,不然就会遭权力反噬。  

老龙王比谁都明白这般道理,所以他选择了借势弹压龙族内部不安分之龙,我来背负骂名罢了。  

毕竟是如今洪荒最古的王,绝对不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