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龙生艰难(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站队就像夺嫡一样自古以来,臣子功劳最大莫过于从龙。追随真龙起兵造反是从龙,支持某位皇子夺嫡也是从龙。  

从龙的危险性虽然比不上立国之时追随真龙起兵,但过程却也极为血腥。  

失败者自己死了,家人活着,就是运气很好了。  

而诸位玩家虽然不至于这么惨,但是却也要面临着投资全部失败的可能,最严重的时候,还有可能面临封号警告!  

而这一次的后土有几位呢?  

随着时光的发展,距离太一氏道化天地,补全洪荒已经过去了数百个纪元。  

这数百纪元以来,那些被嬴政使用混沌钟复活的先天神圣,大都比较老实。  

他们被复活的时候,法力、肉身、元灵,都脆弱不堪,都只有表面上看起来的光鲜样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句话就是专门形容他们的。  

所以,最初的数百个纪元,神圣们都比较老实。  

不过那些有志于大罗道果的神圣,却都已经展开了行动!  

祖龙带着子孙后代们,奔波在海洋之上,四处猎杀海怪。  

这些海怪,都是混沌之气结合天地法则所化,聚集了二者的优点,既拥有混沌魔神的战力,又能不受世界排斥,即使是寻常道君来了,被他们干掉也不是什么很奇怪的事情。  

甚至有的海怪,一身实力之强,即使是祖龙遇到了,也只能借助着灵宝,借助着阵法才能取胜。  

不过连续数百个纪元以来的猎杀海怪行动,却为祖龙带来了巨大的声望。  

也因此,大量的神圣,自发的来到祖龙麾下,成为了祖龙的小弟,一个势力雏形已经诞生!  

而与此同时,天地间有志于后土之位的女神,却一口气出现了五个!  

要是只有一位女神,那大家伙儿不用犹豫直接投过去便是。  

可是五位女神谁才是最终的后土娘娘呢?  

有一位女神,自称大地母神她在游走洪荒一圈之后便再次回到了周山,在周山之中传下了洞天福地世界法!  

此法可以吸收大海之中的水属灵气,转化为地脉最终一步步的进化为洞天福地。  

修炼过程也不复杂第一步就是找到一块地,然后用自己的精神意志,祭炼这块地。  

祭炼到一定程度之后,这块土地就会产生灵性接着在以特殊的手法壮大这股灵性。  

当这股灵性壮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自动的化为地脉,这地脉可以吸收天地间的废气、劫气、魔气,也可以吸收大海之中的水行精气,甚至当地脉进化到一定程度之后连混沌之气都能吸收!  

随着地脉的增强,土地的范围自然会随之扩大而等到地脉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还可以以地脉为基础建设福地。  

福地对于洋流的抵抗能力便大大加强,到了这一步寻常的洋流已经无法毁灭福地了。  

福地更进一步便是洞天,洞天居于天上,可直接汲取混沌之气,甚至是直接堵住世界胎膜中的裂缝。  

这一座座大小洞天,便是这位大地母神给出的解决办法。  

直接让洞天堵在世界胎膜的裂缝之处,小裂缝用小洞天,大裂缝用大洞天。  

当洞天的数目,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世界胎膜自然就会被彻底修复!  

任何一位神圣,在得知这位大地母神的做法之后,都忍不住竖起一根大拇指。  

这个法子好不好?  

这个法子对洪荒有没有好处?  

这个法子对神圣是否友好?  

很友好!  

从此以后,神圣们都可以派遣化身,建设一座洞天,然后就可以细水长流的获取天道功德了!  

可是有的人却很不满,比如祖龙。  

祖龙最初的想法是,趁此机会,建设一个连混沌之气都考虑在内的天地水元大循环!  

在祖龙看来,世间万物都可以用水来组成,物质、灵气、时间、都不例外。  

等到这个水元大循环成了之后,洪荒也能不断的利用世界胎膜的裂缝,直接将混沌之气化为天地水元,直接开源。  

到了那个时候,黑帝之业位,不就是手到擒来的事儿?而且这还是一个长期饭票,一个可以持续很多局游戏的长期饭票。  

若是没有这位大地母神,说不定祖龙的计划还有几分成功的可能,可如今连世界胎膜裂缝都有人抢。  

想到这里,祖龙便无奈的叹了口气。  

这是个什么世道啊,怎么连补天都有人抢着干!  

如果仅仅只有这位大地母神在行走人世间的话,那么神圣们做出选择也就不难了。  

可是这位大地母神有本事,难道其他竞争后土之位的女神就没本事了吗?  

有一位女神自称大地之主,她第一次露面的时候,以一己之力,把一块大陆从海面之下拉了上来,靠在了周山之上。  

从那以后,一块又一块大地被她源源不断的从海底拉上来。  

尽管看起来这条路的前途没有大地母神的洞天福地世界法厉害,但是这位大地之主速度快啊!  

每当她从海底之中托起一块大陆的时候,便会获取大量的天道功德。  

论起短期收获来,可谓是第一。  

你大地母神的道路,虽然很有前途,但那是未来了,我大地之主的路子,才是前期第一。  

惹恼了老娘,直接让你没有后期!  

如果说只有大地母神和大地之主两位女神竞争的话,那么诸神的选择也不会太过困难,因为二者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