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天要亡我(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兄长!”  

“这是我的佩剑,这是我给你准备好的诏书和王命旗牌,你带着这三样物品速速回归西岐,一旦秦军不可抵挡,你便调动西岐国运,如此一来,大秦方面,除非嬴政亲自出手,否则无人是你的对手。”  

“至于嬴政小儿,不过是个贪生怕死之辈,不足为虑!”  

大会开完了,就该开小会了。  

大会一般都是用来吹牛和鼓舞人心的,而小会则是用来实话实说的。如果连核心小会都做不到实话实说,那这个组织或者势力离灭亡也不远了。  

“旦,你的任务很重。”  

“秦国很强,秦军尽管行进速度慢了一些,可是却足够稳扎稳打,没有任何破绽。一旦被秦军占据,往日里埋下的暗子便统统无用!”  

说到这里,姬发便叹息一声,他羡慕啊!  

如果可能,他也想要和大秦这样,建立一道属于西岐的人道法网,统合一切超凡!  

可是没有机会也没有实力,而面对人道法网笼罩之下的大秦,暗子、间谍、叛徒们所能发挥的作用太小太小了。想要和大商那样,利用暗子玩出花儿来,根本就不可能!  

“不过这样也好,秦军的行动,直接让那些中立派的贵族也都站在了我这一方!”  

没有哪个贵族愿意丢失祖辈传下来的领地,而大秦是不可能容忍这些一个个的大小实地贵族的。  

九州之内肯定是不能容忍的!  

想要割据一方,去九州之外!  

“这就是机会,我要趁此机会,迅速击败殷郊,彻底占据大商,而弟弟你则是守护好西岐,一定要守住西岐,挡住秦军西出的兵锋!”  

上庸!  

姬旦得到了姬发的任命之后便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情报,最终他将自己的大本营放在了上庸!  

看着手上的情报,韩信嗯了一声,表示知道了。然后又看了看周围一脸好奇的将领们,韩信想了想还是稍微解释了一句。  

虽然这群家伙都是一群笨蛋,可解释一下,让他们待会儿打仗之时更加卖力一点也不错。  

“那周公旦已经被迷惑了,如今我军大规模驻扎在汉中,同时修建前往上庸的直道,以至于周公旦误以为我军会在直道修建结束之后,走汉中、上庸、南阳、洛阳的路线,进军中原之地。”  

所谓的直道,就是利用了大量阵法、符文所建设的特殊道路,既是道路也是阵法,在直道之上,军队的行进速度比广成子等阐教仙人施展纵地金光法之下的周军还要快上一点。  

可以说一旦直道修建完毕,那大军行进起来,就真的是朝发夕至,早上离开汉中,晚上就到了上庸,第二天晚上就能到洛阳。  

这么快的速度,姬旦怎能不做防备?  

所以他就带着主力来到了上庸,直接在直道的必经之路建城防守,至于他自己,则是上庸防线的最后一环。  

这一刻的姬旦,已经做好了与上庸城同亡的准备了。  

“而我军此战的策略也就是八个字——明修直道,暗度陈仓!”  

“姬旦以为中原更重要,其实西岐才是最重要的。没有了西岐,姬发便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失去了西岐国运,姬发连拼命都做不到!”  

“传我将令!”  

“唯!”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天下纷扰,何得康宁!  

秦有锐士,谁与争锋!  

姬发招降贵族,收纳那些被大秦占据领土的贵族,同时加大对殷郊的攻势。  

姬旦死守上庸城,与城外的秦军对峙,做好了死在这里的准备。  

韩信则是率领一支小而精的军队,在赵公明、三宵的帮助下,朝发夕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到了西岐城下!  

此刻的西岐城,要多空虚就有多空虚!  

阐教十二仙投靠西岐的就只有八个,其中四个还死在了洛阳城下,剩下四个,如今也各个处于濒死状态。要不是元始的宝物、老君的丹药给力,他们早就上了封神榜!  

所以阐教仙人如今不在西岐!  

西岐的底蕴,早就被姬发带走了!  

当时姬发行险一搏,肯定是能带多少底蕴就带多少底蕴,不可能在这种时候还要留一手。  

而残存的好手,如今也被姬旦带到了上庸。  

这其实也不能怪姬旦,因为上庸城下秦军的领袖叫商鞅,这是当年一手开启大秦变法的老前辈。  

所以尽管商鞅只拿了一根木头,姬旦却一点也不敢小看这位前辈。  

因为姬旦清楚,这根木头就是当年商鞅城门立信所用的那块木头!  

这块木头本身,便象征了当初大秦的变法,乃是大秦强大的直接原因,某种意义上说,商鞅再加上这块木头,是可以直接调动大秦国运的。  

所以面对一个同样可以调动国运的商鞅,姬旦也只能忌惮的站在上庸城之上,敌不动我不动了!  

一个空虚到了极致的西岐城,在韩信的面前,和不设防并无多少区别,仅仅一天时间,西岐便陷落了。  

成也国运,败也国运!  

当姬发依靠西岐国运提高实力大杀四方的时候,就注定了在西岐陷落之时,西岐国运衰弱之时,他这位君主会受到最严重的的影响!  

在韩信攻陷西岐城的瞬间,姬发甚至连一句话都没交待出来便瞬间晕厥过去!  

在得知了姬发昏死之后,姬旦能怎么办?只好放弃了回到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