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称孤道寡(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的帮助姬昌讨伐大商呢?  

没这个道理!  

所以姬昌还在努力的和家族之中的长老谈条件,一个一个的谈,而一旦姬昌和所有的长老都谈好了条件,那便是大周起兵伐商之时。  

这就是西岐的实力,其他的三大伯侯虽然没有西岐这么强,但是也弱不了多少,虽然做不到和西岐这样,拥有和大商正面硬钢的实力,但也有着拉着大商同归于尽的可能。  

一切的政治形势,都是由实力决定的!  

如今这种大商居中,四大伯侯居于四方,八百诸侯分散天下的格局,其实就是三皇五帝的锅!  

当然了,三皇五帝为人族立下了那么多的功劳,他们的子孙后代就是躺在功劳簿上,也能吃上很久很久。  

所以大商这么倒霉,也没处说理去!  

找谁说理?  

找三皇五帝?  

堂下何人?竟敢状告本官?  

大商明知道四大伯侯,八百诸侯都不是啥好东西,可却也做不到大一统!  

是大商不想吗?  

是大商做不到!  

虽然道理大家都懂,火云洞的人族高层也都明白,不能这么下去了,人族需要一统,不能像现在这样,一盘散沙。  

可是谁去做这个坏蛋呢?  

谁去做这个大一统的坏人呢?  

哪怕道理上讲,人族需要大一统,可是真正实现大一统的这位,却八成不得好死!  

侯的位格,极为尊贵!  

故此当嬴驷自称秦侯之时,人道气数便有了剧烈无比的反应,然后人道一看,小老弟很不错,有资格称侯,于是乎满天乌云无穷雷劫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朵朵祥云,无穷甘露从天而降。  

秦侯,受到了人道的认可!  

这是强宣称!  

这是比大商敕封还要强大的宣称!  

哪怕是帝乙心里再怎么不愿意,也得捏着鼻子承认这一切:秦侯一统蜀地,消灭鬼神,梳理水脉,功莫大焉…  

“今日起,孤为秦侯!”说到这里,嬴驷也顿了顿。  

不容易,真不容易,来到了大商这么多年,终于可以公开的说上一句孤了。  

“按照礼仪,孤之父祖理应追封,孤之父改革大秦,建立了军功爵制度,定下了耕战的规矩,当谥号为孝。”  

这就是秦孝侯!  

通过万冰玄光镜看着这一幕的玄灵道人,肯定的点了点头,什么秦孝侯,不就是秦孝公吗?地球人谁不知道秦孝公遇到了商鞅,主持了变法。  

果然,接下来秦二世成了秦穆侯,这不就是秦穆公?某些版本之中的春秋五霸!  

抚摸着手中的一气造化珠,玄灵道人双眼之中透露着火热,很快就做出了决定:“不能等到秦六世现身之后,再去投奔大秦,那个时候就太晚了,等到秦五世登基之时,孤便相助大秦。”  

说到这里,玄灵再次看向了万冰玄光镜,透过这面镜子,他看到了一条黑龙——祖龙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六世而已,如今已经四世了,西岐是姬昌时代,大商是帝乙时代,姬昌接下来便是姬发,帝乙接下来便是帝辛,怎么看这第六世都是要掺和封神的!  

越想玄灵道人便越是兴奋,无论如何,变数已经来了!有了大秦这么大一个变数,他就不信,截教还会像原来那么惨?  

截教已经不可能更惨了,即使再惨,也最多就是惨的和原本的未来一样,既然如此,为何不搏一搏?  

现在就看秦六世叫什么了!  

在这青城山上,四号工具人嬴驷去世了,五号工具人嬴稷继位了,而此刻一位名叫白起的国人,悄悄的加入了征兵队伍,他将从一个大头兵做起,而他的目标,则是成为大秦的大将军!  

知道了他的远大目标之后,其余的士兵纷纷笑话他不知天高地厚,不过是小小散仙罢了,竟然敢口出狂言,不过是个妄人罢了!  

可白起却从不解释,其他人问起此事之时,则是毫不犹豫的点头。至于其他人的诋毁、误会,白起常[fo]常保持沉默或者一笑而过。  

谁也没想到,这个看起来沉默寡言,平平无奇的男子,竟然和成为传奇一样的人物,被世人传颂!  

蜀地封神之后,整个蜀地的山神土地,全部纳入了大秦阴间龙庭的掌握,然而看上去却好像是正一道和大秦阴间龙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制衡。  

这很符合当下的主流价值观,其他诸侯也没发现什么大问题。  

而嬴稷继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登坛祭天,正式的将秦伯升级为秦侯,同时通知商王这件事。  

这一刻五号工具人野心毫无掩饰,是通知大商,而不是请求帝乙敕封秦国为秦侯!  

朝歌城虽然早有预料,可是当帝乙真的收到消息之后,还是直接气笑了!  

“竖子猖狂!”  

目中无人!  

不知礼仪!  

野心勃勃!  

不是个好东西!  

翻来覆去的就是这么些脏话,更脏的脏话不是没有,但是朝歌百姓却没有人骂的更狠,更没有人敢像过去那样,问候大秦的祖祖辈辈。  

因为这个世界终究是实力为尊,大秦从秦伯变成秦侯,人道都认可了,朝歌百姓作为帝都百姓,别的方面或许不行,可是这消息却非常灵通。  

所以啊,大家伙儿最多就是说大秦不知礼仪,连暴秦二字说的都比较少了,甚至都开始有老百姓羡慕大秦的国人野人制度,羡慕大秦的军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