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大秦五年计划之始(2/3)
必须的,大秦目前的军制是最原始的役兵制。
和徭役差不多,没有工资,除了“士兵”以外,数量最多的低级兵种只配备武器,至于铠甲衣物?想想得了。
这年头当兵都是赔本买卖,不仅没有工资,来的时候身上没钱那过的要多惨有多惨。
这一点,黑夫的家书已有实证,无需多说。
“大秦兵役可不下百万…”王翦幽幽开口。
秦国的常备兵力放眼历朝历代都实属夸张,当然这也是因为大秦目前的军制是最原始的役兵制,募兵成本大部分被转嫁到了黔首头上,因此政府军费开销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但如果军制进行改革,募兵成本全部由政府承担,那每年的军费开支都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岭南六十万兵马,边疆如果加上赵泗的封国,也有五十万…再加上各地郡兵以及藩夷地带部署的兵力,总兵力得有一百五十万开外。
“一百多万兵役实际上有多少算是军人?藩边之地既耕既战…究竟是徭役还是兵役都说不清楚。”赵泗摇了摇头。
“拿岭南六十万兵马来说,这六十万兵马实际战斗力恐怕连二十万都没有,其中能算得上精兵的五万都够呛…拿起来武器是兵,放下来武器和农夫也没什么两样…”赵泗揉了揉眉心。
“实际上不仅岭南,各地边军皆是如此…”
这和大秦的国策有关系,六十万兵马听起来多罢了,实际上这是开扩兵团,武力征服是其次,主要目的是充实边疆生产建设,因此兵源素质普遍偏低。
尤其是岭南六十万兵马,水分大的离谱,其主要人员构成为赘婿,商贩,作奸犯科之辈,以及六国黔首…和长城兵团完全没有任何可比性。
真要是六十万精兵,岭南还用得着实行和辑百越政策?
当然,实际上如果以一个现代人的目光来看,长城兵团的战斗力也乏善可陈。
役兵制度下,不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兵。
秦国战斗力强是因为其耕战制度确保了其下限比较高罢了。
真要说精兵,那大秦可称之为精兵的唯有咸阳的羽林。
羽林卫戍是完全脱产的士兵,而且全部都是身有战功的老卒,军事技能强的一批,每个人拉出来那都是能当军官的存在。
别看羽林只有几千人,以他们为核心单位扩编,轻而易举就能拉出来一支人数不下二十万而且战斗力还相当不错的军队。
真要是两军对垒,几千羽林打个十倍以上的岭南兵不在话下。
若是对付藩边蛮夷,不考虑气候地理因素…以一当百一点都不夸张。
“岭南北疆这边,抽调十一的兵力改组为常备军,五年轮调一次,剩下来的改组为府屯田兵。”赵泗开口说道。
这一点赵泗早就想过了…
边军水分太大了,就算赵泗打算改役兵为募兵,也不可能是个人就给发工资。
上百万张嘴倒是其次,大秦这一百多万兵马要真的个个都是优质兵源,赵泗勒紧裤腰带也会想办法把工资和武器给他们凑起来。
开玩笑,一百多万优质兵源,装备和工资跟得上,横推欧亚都够了。
问题是这一百多万人里,称得上优质兵源的,有没有三十万都不好说。
什么是优质兵源?良家子,人高马大,理解能力强,军事素养过关,服从性强,悍不畏死…
历朝历代最兴盛之时,也未必能拉出来五十万优质兵源。
赵泗的打算是,从各地边军遴选相对比较出色的成员,组织为常备兵力,由官府配备武器装备口粮俸禄。
从此以后专门负责打仗以及军事素养操练,每五年轮调一次,从此以后就是职业军人。
至于剩下来的?改为屯田兵,平时耕种,战时召集,一方面生产建设和开发不会落下来,另一方面也不至于军费开支过大产生浪费。
“既然如此,臣便没有异议了。”王翦闻言点了点头。
“涉及军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还请王老将军上心。”赵泗闻声开口道。
“臣虽然是一把老骨头,但尚有余力为殿下分忧。”王翦点了点头。
此事无需多说,毕竟王离都已经和赵泗近乎绑定了,大秦五年计划又是赵泗提出来地,而且王翦还是太尉,于情于理都应该尽心尽力。
最关键的是王翦已经感觉到自己时日无多了,在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他希望让王离的路能够更宽阔一些。
孙在千里之外,王翦虽未说过什么,但心里如何不牵挂?
和王翦确定好军制改革以后,赵泗复又看向李斯。
“至于各地民生,当先第一要务就是修路。
第一,天下驰道要在五年之内彻底勾连,联通天下各郡,第二,各县官道务必能够直达驰道。
驰道官道标准已有定数,不必更改,照旧即可。
其次便是渠道农耕桑事,因地制宜,各地情况不一,难以恒定,五年之内,难免天灾虫祸,不好提前裁定,皆以历年生产实情对照,再行赏罚之事。
除此之外便是人口…务必促民多生广生,如今农事便利,不至于难以生养。
各地务必督促起来,若有溺婴之举,不论男女一律严惩,采生折割拐带之人,一律格杀勿论,此非五年之策,乃长久之策,务必严加督促。”赵泗开口说道。
李斯自然没有任何异议,作为百官之首,各地郡县的
和徭役差不多,没有工资,除了“士兵”以外,数量最多的低级兵种只配备武器,至于铠甲衣物?想想得了。
这年头当兵都是赔本买卖,不仅没有工资,来的时候身上没钱那过的要多惨有多惨。
这一点,黑夫的家书已有实证,无需多说。
“大秦兵役可不下百万…”王翦幽幽开口。
秦国的常备兵力放眼历朝历代都实属夸张,当然这也是因为大秦目前的军制是最原始的役兵制,募兵成本大部分被转嫁到了黔首头上,因此政府军费开销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但如果军制进行改革,募兵成本全部由政府承担,那每年的军费开支都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岭南六十万兵马,边疆如果加上赵泗的封国,也有五十万…再加上各地郡兵以及藩夷地带部署的兵力,总兵力得有一百五十万开外。
“一百多万兵役实际上有多少算是军人?藩边之地既耕既战…究竟是徭役还是兵役都说不清楚。”赵泗摇了摇头。
“拿岭南六十万兵马来说,这六十万兵马实际战斗力恐怕连二十万都没有,其中能算得上精兵的五万都够呛…拿起来武器是兵,放下来武器和农夫也没什么两样…”赵泗揉了揉眉心。
“实际上不仅岭南,各地边军皆是如此…”
这和大秦的国策有关系,六十万兵马听起来多罢了,实际上这是开扩兵团,武力征服是其次,主要目的是充实边疆生产建设,因此兵源素质普遍偏低。
尤其是岭南六十万兵马,水分大的离谱,其主要人员构成为赘婿,商贩,作奸犯科之辈,以及六国黔首…和长城兵团完全没有任何可比性。
真要是六十万精兵,岭南还用得着实行和辑百越政策?
当然,实际上如果以一个现代人的目光来看,长城兵团的战斗力也乏善可陈。
役兵制度下,不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兵。
秦国战斗力强是因为其耕战制度确保了其下限比较高罢了。
真要说精兵,那大秦可称之为精兵的唯有咸阳的羽林。
羽林卫戍是完全脱产的士兵,而且全部都是身有战功的老卒,军事技能强的一批,每个人拉出来那都是能当军官的存在。
别看羽林只有几千人,以他们为核心单位扩编,轻而易举就能拉出来一支人数不下二十万而且战斗力还相当不错的军队。
真要是两军对垒,几千羽林打个十倍以上的岭南兵不在话下。
若是对付藩边蛮夷,不考虑气候地理因素…以一当百一点都不夸张。
“岭南北疆这边,抽调十一的兵力改组为常备军,五年轮调一次,剩下来的改组为府屯田兵。”赵泗开口说道。
这一点赵泗早就想过了…
边军水分太大了,就算赵泗打算改役兵为募兵,也不可能是个人就给发工资。
上百万张嘴倒是其次,大秦这一百多万兵马要真的个个都是优质兵源,赵泗勒紧裤腰带也会想办法把工资和武器给他们凑起来。
开玩笑,一百多万优质兵源,装备和工资跟得上,横推欧亚都够了。
问题是这一百多万人里,称得上优质兵源的,有没有三十万都不好说。
什么是优质兵源?良家子,人高马大,理解能力强,军事素养过关,服从性强,悍不畏死…
历朝历代最兴盛之时,也未必能拉出来五十万优质兵源。
赵泗的打算是,从各地边军遴选相对比较出色的成员,组织为常备兵力,由官府配备武器装备口粮俸禄。
从此以后专门负责打仗以及军事素养操练,每五年轮调一次,从此以后就是职业军人。
至于剩下来的?改为屯田兵,平时耕种,战时召集,一方面生产建设和开发不会落下来,另一方面也不至于军费开支过大产生浪费。
“既然如此,臣便没有异议了。”王翦闻言点了点头。
“涉及军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还请王老将军上心。”赵泗闻声开口道。
“臣虽然是一把老骨头,但尚有余力为殿下分忧。”王翦点了点头。
此事无需多说,毕竟王离都已经和赵泗近乎绑定了,大秦五年计划又是赵泗提出来地,而且王翦还是太尉,于情于理都应该尽心尽力。
最关键的是王翦已经感觉到自己时日无多了,在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他希望让王离的路能够更宽阔一些。
孙在千里之外,王翦虽未说过什么,但心里如何不牵挂?
和王翦确定好军制改革以后,赵泗复又看向李斯。
“至于各地民生,当先第一要务就是修路。
第一,天下驰道要在五年之内彻底勾连,联通天下各郡,第二,各县官道务必能够直达驰道。
驰道官道标准已有定数,不必更改,照旧即可。
其次便是渠道农耕桑事,因地制宜,各地情况不一,难以恒定,五年之内,难免天灾虫祸,不好提前裁定,皆以历年生产实情对照,再行赏罚之事。
除此之外便是人口…务必促民多生广生,如今农事便利,不至于难以生养。
各地务必督促起来,若有溺婴之举,不论男女一律严惩,采生折割拐带之人,一律格杀勿论,此非五年之策,乃长久之策,务必严加督促。”赵泗开口说道。
李斯自然没有任何异议,作为百官之首,各地郡县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