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杀杀杀(2/3)
而冒顿手里,也有完全只会听从他命令的一万控弦之士。
匈奴是部落制,但是冒顿算是一个人杰,势力整合的比头曼更好,因此韩信统帅起来也更加方便。
因为已经杀人立威,因此在场之人再不敢有什么懈怠,纷纷去召集部族勇士,跟随韩信领兵出战。
韩信进行了简单的清点。
临时动员出来的总兵力大概是六万。
其中有三万是直属于冒顿的兵马,另外三万则是各部族凑出来的。
六万兵马之中,只有冒顿亲自训练的一万兵马算是精兵,其余都只能说是乌合之众。
以匈奴四十多万的人口,能临时动员出来这么多兵力已经十分可观了,这说明冒顿绝对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这几乎是匈奴暴兵的极限了。
再多也就多个一两万乌合之众罢了。
加上秦国的一万兵马。
合计总兵力七万,其中绝对精兵一万,普通精锐一万,五万乌合之众。
这才是草原上的常态,草原除了马多一点,武器装备都不咋地,大部分都是乌合之众,东胡号称有二十万控弦之士,未必能拿的出来两万精兵。
不过因为是游牧民族,虽然武器装备不行,但是马是不少,平均下来也能够做到一人三骑,已经完全满足了急行军的需求。
“辎重舍弃一半…”韩信检阅完成以后,下达了第一个命令。
匈奴也算是自带给养辎重武器装备的典型。
征召兵大多都是如此。
不过辎重带多了会拖慢行军速度,在韩信看来这些辎重可以舍弃一半以上。
只需要足够跨过千里无人区的辎重就够了,到达东胡地界就是就食于敌了。
众人虽有不满,但不敢反驳,听从韩信命令丢弃一半的辎重。
韩信点头,排兵布阵,以秦兵的一万精锐充当督战队和战场限制器,以保证不会出现失控的可能以后趁着夜色帅兵出发。
大军疾行…
一路跨过千里无人区。
情况很顺利,匈奴是真正意义上的有备而来。
冒顿很早以前就把这片无人区的行军路线摸清楚了,哪怕是趁黑出发也没有影响。
因为舍弃了大量辎重,以及路线清晰,再加上这块无人区算是匈奴领土的原因,急行军速度很快,平均日行军速度达到了将近八十公里。
第七天,东胡在边境高处设置用来防守的土室已经近在眼前。
这一段算是缓冲区,地势有些起伏,东胡占据高处设置了不少用来防御的土室。
韩信用望远镜简单的观察了一下,发现有很多土室已经荒芜废弃。
一共上百土室,还在使用的恐怕只有十几个。
毕竟这地方不长毛,匈奴又向来懦弱,守不守也没啥区别。
因为担心望远镜观察不够清楚,韩信又派项羽领五十轻骑打探。
项羽领命,简单迂回接近以后发现对方人数不多,压根没有请示韩信的情况下,直接带五十轻骑直冲敌阵。
整个边界驻守的东胡牧民少的可怜,拢共连兵带人一共也就六百多人,其中真正的战士恐怕只有一百多,剩下的都是被强行迁移过来的牧民。
虽然项羽只有五十人,但是他还是选择了莽。
有心算无心,有备打无备,而且打的还是防守松懈的一方。
十倍人数差距对于项羽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在这种小规模战场上,他就是真正意义的神明!
手持大戟的项羽近乎一人斩敌六十多,五十轻骑几乎六十跟着项羽冲了几圈,对方就彻底没人了。
仅仅留下几个活口还是因为项羽手下留情,需要进行情报汇总。
几个活口被匈奴人轻而易举的撬开了嘴巴。
此处的情况也简单的得到了介绍。
原来在很早之前,东胡还是很重视这里的防备的。
因此在这里修建了不少的土室以做警戒防守,毕竟这里距离东胡的王庭太近了。
但是这里荒芜,没人愿意来,东胡王就只能强迫部族轮换迁移。
基本上一年一换,保证每年这里的防守人数都有五千往上。
毕竟头曼时期的匈奴在没有元气大伤之前还是挺能打的。
但是后来头曼身死,匈奴元气大伤,冒顿新君继位,东胡王因此轻视。
再加上冒顿又是献马又是献女人,一副懦弱无能的样子,因此这里的防备就很快松懈了下来。
被强迫迁移到这里的部族每年还是有,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反正匈奴也不可能主动进攻,值守的部族在迁移过来以后就会往东溜达个一两百里,然后留个几百人在这里住着装装样子,实则真正的部众都在这里往东一百多里有水草的地方。
东胡王不查那就算糊弄过去了。
东胡王要是查了,也就溜达出去一百多里的距离,一两天功夫就赶回来了,指定能在东胡王派人视察之前让他看到全员警戒的场景。
而且就算一时不慎被查到,也不会遭到什么责罚,毕竟没有人会认为冒顿带领的匈奴敢于主动进攻东胡。
现在这地方的地区换防甚至已经成为了东胡王惩戒诸部的手段,听话的不用来,不听话的去吃两年土…
“五千多人…一百多里”韩信笑了一下。
既然第一时间不能阻拦他们的行军路线,那就不用管了,让他们在东面继续放牧。
他们的目标是王
匈奴是部落制,但是冒顿算是一个人杰,势力整合的比头曼更好,因此韩信统帅起来也更加方便。
因为已经杀人立威,因此在场之人再不敢有什么懈怠,纷纷去召集部族勇士,跟随韩信领兵出战。
韩信进行了简单的清点。
临时动员出来的总兵力大概是六万。
其中有三万是直属于冒顿的兵马,另外三万则是各部族凑出来的。
六万兵马之中,只有冒顿亲自训练的一万兵马算是精兵,其余都只能说是乌合之众。
以匈奴四十多万的人口,能临时动员出来这么多兵力已经十分可观了,这说明冒顿绝对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这几乎是匈奴暴兵的极限了。
再多也就多个一两万乌合之众罢了。
加上秦国的一万兵马。
合计总兵力七万,其中绝对精兵一万,普通精锐一万,五万乌合之众。
这才是草原上的常态,草原除了马多一点,武器装备都不咋地,大部分都是乌合之众,东胡号称有二十万控弦之士,未必能拿的出来两万精兵。
不过因为是游牧民族,虽然武器装备不行,但是马是不少,平均下来也能够做到一人三骑,已经完全满足了急行军的需求。
“辎重舍弃一半…”韩信检阅完成以后,下达了第一个命令。
匈奴也算是自带给养辎重武器装备的典型。
征召兵大多都是如此。
不过辎重带多了会拖慢行军速度,在韩信看来这些辎重可以舍弃一半以上。
只需要足够跨过千里无人区的辎重就够了,到达东胡地界就是就食于敌了。
众人虽有不满,但不敢反驳,听从韩信命令丢弃一半的辎重。
韩信点头,排兵布阵,以秦兵的一万精锐充当督战队和战场限制器,以保证不会出现失控的可能以后趁着夜色帅兵出发。
大军疾行…
一路跨过千里无人区。
情况很顺利,匈奴是真正意义上的有备而来。
冒顿很早以前就把这片无人区的行军路线摸清楚了,哪怕是趁黑出发也没有影响。
因为舍弃了大量辎重,以及路线清晰,再加上这块无人区算是匈奴领土的原因,急行军速度很快,平均日行军速度达到了将近八十公里。
第七天,东胡在边境高处设置用来防守的土室已经近在眼前。
这一段算是缓冲区,地势有些起伏,东胡占据高处设置了不少用来防御的土室。
韩信用望远镜简单的观察了一下,发现有很多土室已经荒芜废弃。
一共上百土室,还在使用的恐怕只有十几个。
毕竟这地方不长毛,匈奴又向来懦弱,守不守也没啥区别。
因为担心望远镜观察不够清楚,韩信又派项羽领五十轻骑打探。
项羽领命,简单迂回接近以后发现对方人数不多,压根没有请示韩信的情况下,直接带五十轻骑直冲敌阵。
整个边界驻守的东胡牧民少的可怜,拢共连兵带人一共也就六百多人,其中真正的战士恐怕只有一百多,剩下的都是被强行迁移过来的牧民。
虽然项羽只有五十人,但是他还是选择了莽。
有心算无心,有备打无备,而且打的还是防守松懈的一方。
十倍人数差距对于项羽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在这种小规模战场上,他就是真正意义的神明!
手持大戟的项羽近乎一人斩敌六十多,五十轻骑几乎六十跟着项羽冲了几圈,对方就彻底没人了。
仅仅留下几个活口还是因为项羽手下留情,需要进行情报汇总。
几个活口被匈奴人轻而易举的撬开了嘴巴。
此处的情况也简单的得到了介绍。
原来在很早之前,东胡还是很重视这里的防备的。
因此在这里修建了不少的土室以做警戒防守,毕竟这里距离东胡的王庭太近了。
但是这里荒芜,没人愿意来,东胡王就只能强迫部族轮换迁移。
基本上一年一换,保证每年这里的防守人数都有五千往上。
毕竟头曼时期的匈奴在没有元气大伤之前还是挺能打的。
但是后来头曼身死,匈奴元气大伤,冒顿新君继位,东胡王因此轻视。
再加上冒顿又是献马又是献女人,一副懦弱无能的样子,因此这里的防备就很快松懈了下来。
被强迫迁移到这里的部族每年还是有,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反正匈奴也不可能主动进攻,值守的部族在迁移过来以后就会往东溜达个一两百里,然后留个几百人在这里住着装装样子,实则真正的部众都在这里往东一百多里有水草的地方。
东胡王不查那就算糊弄过去了。
东胡王要是查了,也就溜达出去一百多里的距离,一两天功夫就赶回来了,指定能在东胡王派人视察之前让他看到全员警戒的场景。
而且就算一时不慎被查到,也不会遭到什么责罚,毕竟没有人会认为冒顿带领的匈奴敢于主动进攻东胡。
现在这地方的地区换防甚至已经成为了东胡王惩戒诸部的手段,听话的不用来,不听话的去吃两年土…
“五千多人…一百多里”韩信笑了一下。
既然第一时间不能阻拦他们的行军路线,那就不用管了,让他们在东面继续放牧。
他们的目标是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