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王绾辞相(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上卿赵泗随徐福出海,夺船而走,漂泊归秦,若论海事,当以上卿赵泗统筹。”李斯顺势接上话茬。  

之前赵泗没有统筹海事筹建航贸军府说白了还是资格不够。  

微末之功哪能够统筹一个独立于三公九卿的机构?  

因此这件事才被一直拖到了现在,现在赵泗不管是功劳还是资历还是地位都已经全然足够,也算得上是大秦朝堂之上众多大佬之一,李斯的提名赵泗名正言顺。  

赵泗是正儿八经的海归派,而且是大秦唯一一个有资格有资历有身份有地位的海归,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够越俎代庖,在这件事上取代赵泗的地位。  

“臣附议…”  

之前暂管海事留守咸阳的邹奉沉声开口。  

邹奉不是傻子,他知道自己只是暂代。  

阴阳家已经强占了先机,在海事这件蓝海之上丢出去了足够的人手,但是不论如何始皇帝也不可能让航贸军府成为阴阳家的一言堂。  

邹奉年纪也不小了,很早之前就已经告老还乡了。  

若不是为了完善阴阳家的大九州说的理论,同时为竞争力明显不足的阴阳家弟子开辟一条新的道路,邹奉也不会一大把年纪从齐地重新奔赴咸阳。  

从大秦涉足海外,到如今,已经过去了将近两年时间。  

这两年时间,已经足够阴阳家占尽先机。  

第一批出海包括后续的大量人员投入海外,其中大部分都是阴阳家弟子,若是在占尽先机的情况下阴阳家弟子还会被吃干抹净,那邹奉也无可奈何。  

他年纪大了,就算倚老卖老占着这个位置又能够占多久?  

况且他和赵泗的关系还算不错,邹奉也算是赵泗的启蒙先生,急流勇退留个善缘是好事。  

最关键的是,就算是邹奉想要倚老卖老占着这个位置,始皇帝恐怕也不会同意。  

始皇帝已经明摆着给赵泗做铺垫了,邹奉也是人老成精,哪会不明白其中道理?  

别说航贸军府,恐怕就是羽林军,也是赵泗的。  

朝堂上除了邹奉不是没有其他阴阳家弟子,但是海事这件事,整个阴阳家都得承赵泗的情,而且邹奉这个正主也主动赞同选择隐退,航贸军府由赵泗统筹竟然罕见的没有任何争议。  

始皇帝点了点头复又继续开口:“既然如此,那羽林军又该由谁统帅?”  

“臣请荐上卿赵泗兼管羽林军,拱卫宫禁。”蒙毅笑着开口。  

他的当务之急是让长公子顺顺利利的回到咸阳然后议定储君,除此之外其他任何事情都可以放一放。  

蒙毅为人正直,但不代表他就是个愣头青不明白始皇帝的用意。  

羽林军要拱卫宫禁,非心腹亲近之人不可掌管。  

又有谁,能称得上始皇帝的心腹?  

自己因为长公子的缘故需要避嫌,那毋庸置疑,这个人选必然是赵泗。  

既然明白始皇帝的用意,何不顺水推舟让一切都水到渠成,这样一来始皇帝也不会因此而生出来不满,赵泗也顺利掌管羽林军,或许还能对长公子抱有一定的好感。  

没办法,长公子和始皇帝的父子关系向来不是很好。  

而蒙毅作为始皇帝的身边人又格外明白始皇帝对赵泗的信赖。  

若是赵泗能够在长公子归来之际,多说上那么一句好话,说不定就能够大幅度改善始皇帝的印象。  

没办法,赵泗这小子说话,始皇帝他是真信啊!  

扶苏和始皇帝的矛盾,其实在很多人眼里看来都是可以避免的。  

且不说始皇帝愿不愿意低头服软,扶苏这个做儿子的,本身血统尊贵,又是嫡长子,而且还众望所归,但凡愿意低低头,哪怕是装装样子,不要那么犟,储君的位置也早就板上钉钉了。  

问题是,扶苏他就是犟。  

蒙家两兄弟可是为长公子扶苏操碎了心。  

蒙毅提出羽林军由赵泗兼任,瞬间就引起了争议。  

但是也仅仅是片刻的争议罢了…  

随着王翦李斯的纷纷附议,争议也就显得有些乏力。  

一众朝堂大佬都力挺赵泗,而能够有资格反驳的王绾和冯去疾去缄默不言,其余有资格有分量的大佬自然也聪明的选择当缩头乌龟。  

赵泗统筹航贸军府兼领羽林军就成了一个既定的事实。  

“五谷园,豹房,羽林军,航贸军府…这下子可有的忙咯…”赵泗心中叹了一口气。  

一个人,打四份工啊!  

好在始皇帝够大方,一个人打四份工发的是八个人的工资,累点也就无所谓。  

后世那些社畜拿着一个人的工资干三个人的活还得谢谢老板没把他输送到社会上呢。  

出乎意料的是,整个上半场,乃至于下半场的开始,几乎都是赵泗一个人的舞台。  

但是现如今的右相王绾,还是敏锐的觉得事情有些不对。  

消息够震惊么?  

当然够,但是王绾觉得差了点意思。  

朝会仍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王绾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所有事情看起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但是始皇帝明显不是这样没有规划的人。  

很显然,这一切的铺垫都要有一个结果。  

遇事不决…  

王绾选择了主动出击。  

“陛下,臣近来总觉身体匮乏,精力不济,面对政务已经难以应对,还请陛下看在我年事已高,为国操劳的份上能够准许我辞去右相之位,归家养老。”  

王绾忽然开口,李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