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赵泗的提议,迁六国旧贵入关中(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事实上,李斯并没有急…  

他也犯不着和赵泗置气,在这种问题上争论。  

一切最终还是要取决于始皇帝的意思,李斯屹立至今,三公唯有李斯权利尚在,他并非不能容忍和他意见相左之人。  

最起码,赵泗不管说什么,也影响不到李斯的地位和权势。  

也影响不了大秦以法为本的事实。  

朝会结束,照例陪同始皇帝运动吃饭以后,始皇帝于案几之前坐定,饶有兴趣的看着赵泗开口道:“说说吧…”  

赵泗一愣,他还以为朝会之事已经完了,他确实准备了一肚子腹稿,眼下盐价已降,老毛病再次发作,故而也就止于腹中。  

“陛下,臣…这浅薄之见…”  

“说!”  

始皇帝连头都没抬起来,只是声音略微沉了一下。  

“陛下,臣要说的其实和朝会之言没甚么区别。  

黔首小民,是没有资产,没有能力生产贩卖私盐的,他们购买私盐,也不过是为了求生,这是人之常情。  

同样,黔首小民,也无力曲解秦法,他们大多数目不识丁,如何歪曲秦律含义?何谈抹黑大秦,抹黑陛下。  

关中自商君变法以后,或有不愿为隶臣妾出逃的小民,或有不堪徭役而沦为盗匪的黔首,可是从未听说过有聚集成事祸乱一方的。”  

始皇帝点了点:“继续说!”  

“商君变法之时,并非一路坦途,其中倍受阻挠,甚至商君自己也因此身死道消,可是其中阻挠,也大多来源于公族,来源于老氏族,而非来源于黔首。”  

“倘若把国家看成一颗大树,以前的秦国就是枝丫扭曲,肆意生长的山间杂树,商君变法,便是修剪枝叶,以强躯干。  

商君变法之前,就是干弱枝繁,商君变法以后,就是干强支弱。  

而大秦一统六国以后,之前被修剪掉的杂枝杂叶便也一股脑的再长了出来。  

眼下大秦推行秦律,普及秦法,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不外乎再次修剪枝叶,以使躯干强大。”  

始皇帝略显诧异的看了一眼赵泗,倒是没想到赵泗能够以树木比喻大秦,把变法比喻为修剪枝叶,而且还比喻的这么恰当。  

“依臣之见,眼下大秦,和商君变法前的大秦异曲同工,即干弱枝强,故而不管是推行秦律也好,施行政策也罢,皆有阻挠,甚至很多地区,已经刑不下地方…”  

始皇帝点了点头,这个问题始皇帝自然意识的到,不然大秦就不会推行那么多政策。  

秦国推行那么多政策,做了那么多措施,说白了出发点就是为了加强中央掌控力,削弱地方势力影响。  

“依你之见,该如何为之?”始皇帝饶有趣味的看着赵泗。  

“枝强而干弱,不外乎强干弱枝。”赵泗开口。  

“那又该如何强干弱枝?”始皇帝放下竹简看向赵泗笑着问道。  

赵泗能够看出来问题,很不错,这是洞察能力的体现。  

如果按照赵泗的比喻,大秦目前的种种措施,都是为了解决枝繁而干弱,中央影响力不足,不足以掌控深入地方。  

“车同轨书同文这些暂且不提,眼下大秦已经在修剪枝叶。”赵泗开口。  

“臣别有他法…”赵泗认真开口。  

他很早之前就想过这个问题,也想过解决办法。  

然后,在那个常常被拿出来和始皇帝相提并论的男人身上找到了答案。  

“迁六国旧贵入关!”  

值得一提的是,实际上汉武帝和始皇帝面对的情况有异曲同工之妙。  

汉武帝曾经颁布过著名的《迁茂陵令》。  

凡是财富在300万钱以上的巨富豪门,一律迁徙到京城附近的茂陵。  

推恩令,迁茂陵令,酬金夺爵,告緍,本质上都是为了中央集权统治。  

汉承秦制,秦开大一统先河,但诸夏的大一统汉朝同样功不可没。  

秦朝奠定基础,汉朝根据秦朝的基础继续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统治,才是诸夏得以大一统的根本原因,秦汉,应该一并而看待。  

二者不管是制度还是种种政令的基本行为逻辑,其实都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同理,始皇帝推行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统一货币度量衡,收天下之兵,以及颁布的新黔首挟兵令,清理六国王室直系血裔,本质上也是为了防止复辟,地方势力做大。  

只是秦国的打击对象针对的是六国王室。  

毕竟秦始皇覆灭天下的主要对手就是六国王室,而考虑到秦国的背景,秦国大量的能臣多来自于他国,商鞅也好,吕不韦也罢,蒙家,乃至于李信等等…  

更不用说这个时代文化人实在不够,秦国需要依靠贵族治理地方,打破六国王室旧有的统治模型。  

而汉朝,六国王室已经被秦国彻底打碎。  

故而,汉朝面对的问题就是地方贵族王侯公爵势力的做大。  

说白了,大秦还是没有经验,对于六国贵族的打击并不够。  

项家能够老老实实的活着,影响地方势力就是侧面明证。  

现在大秦的问题也早就不是打击六国王室那些失败者,或者防止民生怨恨聚集为盗。  

“就像臣所说的,谁在服役,谁在纳税,谁在戍边,谁又在歪曲秦法,扰乱地方,谋取私利?”赵泗笑了一下。  

“强干弱枝,弱的不该是黔首,黔首哪里算得上枝呢?黔首甚至连叶子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