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蒙毅对赵泗的小好奇(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一,肯定是全国通用的,如果曲辕犁能够人力使用,普及到千家万户,具体的考核业绩标准肯定还要重新调整。  

这样一来,想不推广的也要推广,不推广考核压根不可能达标,因为新的考核标准就是按照曲辕犁推广以后的产量直接制定的。  

不过落在实处,始皇帝更在意的还是畜力耕种,耕牛普及。  

一项小工具只能略微提升一定的粮食产量,六国地区的粮食产量和关中地区的差别太大了。  

跟地理因素反而没太大关系,秦地苦寒那是春秋以及战国初期公认的事实,现在关中作为天下粮仓,也是秦人几百年修建渠道,刺激生产,改革吏治法制做到的。  

六国很多地区气候比关中更加宜人,自然条件更好,但是粮食产量反而被关中甩开一大截。  

很显然,刚刚被征服的六国之地,要走的路还有很多,也还有很长。  

人力肯定不如畜力!  

哪怕有了可以人力耕种得曲辕犁,大秦依旧要走耕牛普及的路线。不能因为一个可以人力使用的曲辕犁而本末倒置。  

耕牛犁种不能普及,天下就不能如关中一般。  

(短曲辕犁可以人力耕种,有文献支持,不贴了。水田不太能行,有点够呛,  

人力耕种曲辕犁在本书不会大书特书,主角,蒙毅,始皇帝,是三个层次的思考。  

主角的认知固有停留在短曲辕犁现在不如长曲辕犁,曲辕犁也没有普遍推广的基础,因为除了关中地区,其余地区耕牛耕种做不到普及百姓。  

蒙毅认为短曲辕犁具备人力代替畜力的可能。  

始皇帝认为这只是一个小插曲,不会因为曲辕犁的出现而改变大秦目前推广农耕的战略步骤和路线。  

事实上,封建时代,如果人力广泛代替畜力并且成为长期的主流现象,一定是朝廷出了问题。)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