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蒙毅赠书(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海上是何等模样?”翌日,打从驿站离开以后,蒙毅主动开口询问。  

“水,到处都是水。”赵泗百无聊赖的回答到。  

“如大九州说一般?汪洋环绕?”蒙毅再问。  

“嗯,时有风暴,倾覆于海上基本是十死无生。”赵泗点了点头,不过却对蒙毅口中的大九州说提起了兴趣。  

这个时代已经对海外有一定的研究了么?  

“何谓大九州说?”赵泗开口。  

蒙毅笑了一下派人送来了邹子邹子终始大圣等书。  

“看完后,若有疑虑可以问我。”蒙毅笑着说道,他对徐福的观感并不是很好,相应的对于赵泗这个夺船出海不负王命的少年人观感就好一些。  

赵泗看着手里的竹筒陷入了沉思,面对蒙毅突如其来的友善,赵泗并没有拒绝,而是认真的问了蒙毅一个问题。  

“不认识的字也可以问么?”赵泗略显尴尬。  

他毕竟是一個现代人,出海的时候又完全丧失了记忆。  

在船队停泊扶桑的日子里,赵泗有在努力的学习当代的文字和语言,可是说话学起来简单,识字学起来可没那么简单。  

因为说话人人都会说,认字可不是人人都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代的小篆真的真的很复杂很难写,除了某些通用文字以外,赵泗压根就和记忆中的汉字对应不起来。  

眼下的赵泗,认识的字并不是特别多,阅读能力很差,想要看完一本邹子都是问题,蒙毅属实是太高估了自己。  

蒙毅顿了一下尔后点了点头道:“可!”  

赵泗脸上露出笑容,身为一个现代人,根本无需解释读书识字的重要性。  

尔后几日,赵泗拿出了头悬梁锥刺股的气势。  

毕竟身边有一个白来的先生,蒙毅文化水平高不高赵泗不知道,但是肯定比自己文化水平高。  

赵泗突出了一个多看,多问,保留自己的意见。  

一边看,一边问,一边识字,用了许久才把这几本书大略看了一遍。  

看完的时候,车架已经来到了咸阳。  

蒙毅和赵泗一行人也即将分别。  

“陛下很看重你们!好好干!”蒙毅拍了拍赵泗的肩膀。  

在大概明白了邹子的思想以及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以后,赵泗大概有了一定的了解。  

赵泗上辈子压根没听说话什么邹子,上一辈子作为一个现代人,谁会深究这种东西?  

春秋战国耳熟能详的,无非也就是老子庄子墨子孔子等人,出身阴阳家的邹子对于现代人来说就显得有些默默无闻。  

当真正读了邹子的巨作以后,赵泗才能够大概理解为何蒙毅赠自己邹子书。  

因为始皇帝,很重视邹子的学问。  

首先,邹子终始里提出的五德始终说为秦始皇代周提供理论基础。  

即邹衍说“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  

而秦人尚黑,黑属水,恰好对应水德,代周而立合情合理。  

而大九州说更不用提了,赵泗可以肯定的是,大一统以后,只要想要继续对外扩张,就必须以大九州说作为理论依据。  

生活在齐地,比邻大海长大的邹子,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浮现出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猜测。  

而这个猜测相比较于九州说,更加准确。也更加符合大秦的国情。  

大秦如果想要扩张,就不能推崇九州说的理论。  

否则质疑者必以九州说为论,言问天下一统,其余皆为不毛之地,会给扩张带来很强的思想阻碍。  

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打从一统天下以后,九州说就应该被扫进上个时代的尘埃。  

一统以后,不管从任何方面来看,九州说都只剩下了考古价值,客观来说,后世诸夏形成的天朝上国高傲自大的思想和九州说是有一定关系的。  

“蒙毅!”赵泗握着手中蒙毅亲手批注的经书看着蒙毅离开的背影露出几分感激。  

蒙毅的无私帮助不仅仅在于让赵泗学到了大量的知识。  

还有难能可贵的提点。  

读懂邹子,看懂大秦国情,就知道始皇帝为何如此看重赵泗一行人的出海归来。  

“嘶!那这么说来,大秦岂不是真的有可能进行殖民扩张?”赵泗看着手中邹子巨作倒吸一口凉气,为全球变暖出了一份力。  

和其他时代的国情不同,大秦的基本国策就决定其必须不断的向外膨胀,不断的向外转移压力。  

压力如果过大,或者持续无法向外转移,那么这个国家就必然崩塌。  

赵泗感觉自己有了一些头绪,但是又有点想不明白,毕竟他不太清楚这个时代的具体律法,不明白秦朝耕战体系的根本架构。  

但他能够模糊的感觉出来,向外转移压力是一个不错的手段,前世美帝经常如此,虽然无耻,但是架不住好用。  

只要能够一直赢下去,不对,不需要一直赢,只要有足够的收获即可!  

而这一次,自己带来了世界地图,还有四百多名有成熟航海经验的船员,还有这个时代第一份远洋海图。  

不客气的说,赵泗完成了最难的,从零到一的突破。  

而恰好,大秦拥有这个时代顶尖的造船技术,是唯一有能力进行跨海航行和打击的国家。  

二者结合,赵泗眼睛眨了眨。  

他还真不确定,大秦会不会因此踏上对外掠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