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始皇帝的安排(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赵泗的璞玉光环是一种被动的类似于磁场的存在。  

在没有明显利益冲突和敌意的情况下,赵泗周围的人都会产生正向情绪,同时身体也会受到璞玉光环的影响,加强身体的免疫能力,代谢能力,抵抗能力等…  

始皇帝自然对赵泗没有什么敌意,故而受到璞玉光环影响。  

下意识的认为赵泗是一个看起来比较顺心的小家伙。  

刚刚二十出头的赵泗,相比较于年近五十岁的始皇帝,确实是个小家伙。  

当然,也仅仅是给始皇帝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陛下,这些船员应该作何处置?”  

踏上驾撵以后,始皇帝陷入沉思,陪在一旁的蒙毅开口发问。  

蒙家兄弟深得始皇帝信重,蒙恬镇守陇西,几十万大军在手不必多说。  

蒙毅掌朝政在内辅佐秦始皇,官拜上卿,深受秦始皇的亲近,外出陪秦始皇同乘一车,居内则侍从秦始皇左右。  

被誉为忠信大臣。  

始皇帝每次大巡天下,行程路线乃至于人手安排,基本上都由蒙毅全权负责。  

始皇帝最后一次大巡天下,途中重病,又派遣蒙毅折返会稽代替自己祷告山川。  

祷告上苍,谓之以诚!  

若不是信重蒙毅,始皇帝不会把这样的任务交给蒙毅。  

也正因为如此,蒙毅离开了始皇帝的驾撵队伍,始皇帝病逝沙丘,赵高胡亥才有机会隔绝内外,以假乱真。  

蒙毅开口询问,始皇帝眉头紧皱,或许是想到了赵泗所说的话,始皇帝沉默半晌开口道:“加爵一级,单独备册,有验者开传遣返故籍,无验者核清籍贯,补发验传。”  

验,乃秦朝的户籍证明,类似于现代的身份证。  

传,乃秦朝官府开出的外出证明,有传方可外出,否则只能留在户籍当地。  

秦朝外出,验传缺一不可。  

只要不在户籍所在地,不管是没有验还是没有传,都可以直接押送官府。  

始皇帝最终选择放他们归家,而不是让这群船员留下再试一次出海寻找蓬莱仙山。  

“唯!”蒙毅领命,刚准备出去执行王命,却又被始皇帝叫住。  

“赵泗留下。”始皇帝又开口吩咐道。  

赵泗所说的各种各样的粮食还需要人来种植呢,这些新粮都是大秦从未有过的,谁也不知道怎么操弄。  

“唯!”蒙毅再次应声,离开驾撵。  

蒙毅离开驾撵以后,以秦军士卒接管船只。  

船员皆被士卒带离船只,前往琅琊当地官府。  

赵泗等人被安置琅琊当地的军营当中。  

所有船员也都得到了他们即将加爵一级,回归家乡的好消息,显得十分振奋。  

可惜秦朝严格禁酒,尤其是他们身处军营之中,不能举杯庆贺,但依旧有许多人宛若喝醉了一般振奋不已,甚至难以入睡。  

所有人都很开心,毕竟他们九死一生跟随赵泗夺船出海,不就是为了这一刻么?  

如果仅仅是想要活着,跟随徐福留在扶桑就能活着,而且活的还不错。  

扶桑本地土著数目不少,徐福当然要重用自己的家乡人。  

尤其是尚处于开扩期间,虽然条件比较清苦,但是资源众多,徐福毫不吝啬,除了给自己圈地以外,给留下来的秦人赏赐也不在少数。  

扶桑本地的土著根本无法抵挡成建制的文明迁移船队。  

秦人有铠甲,有刀剑,有劲弩,哪怕徐福带走的只是秦国微乎其微的军事力量,不算童男童女的情况下只有几百秦军。  

但是对于尚处于原始社会的扶桑土著,依旧是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猛龙过江,不外如是。  

留在扶桑死亡的概率远比夺船出海的概率低的多。  

他们愿意跟随赵泗再次出海,金手指是一方面,赵泗从小就深得童男童女信任是另一方面,真正的原因还是对于家和对于亲人的渴望。  

军营晚上严禁喧哗,漆黑的夜幕笼罩,却少有人睡去。  

赵泗百无聊赖的躺在大通铺之上,看着漆黑一片的屋顶。  

“兄,我明天就要回家了!”荆轻轻的戳了戳赵泗的臂弯开口说道。  

荆的验没有丢,而且清楚记得自己的籍贯,秦朝的官府执行力也很快,今天就给荆开出了新的验传,并且贴心的准备了路费干粮,荆明天就可以动身上路了。  

“嗯…”赵泗敷衍的回答了一句。  

“兄呢?兄还从未说过家在何方…”荆不想和赵泗断了联系,有很长一段时间,赵泗是所有船员的主心骨。  

赵泗不仅是他们的船长,也是他们归家信念的支撑。  

“我?我多半回不去。”赵泗笑了一下。  

船员可以回去,他未必能。  

首先,他是船长,是主要关系人。  

其次,红薯土豆玉米以及各式各样的农作物都需要人来负责种植。  

最后…赵泗并没有前身的记忆,一丝半点也没有。  

甚至于最开始穿越,他连别人说的什么以及怎么和别人交流都不知道。  

古语和现代语言的差距太大了。  

好在他刚穿越就在出海的大船之上,周遭大多都是惶恐不安的孩童,赵泗才得以缓缓融入。  

“这是为何?”荆愣住,忽然想起来,所有人都爵加一级,但是赵泗好像没有。  

“徐福抗命,兄不惜以身犯险…却连个爵位都无,更不能归家…”荆还没说完就被赵泗用胳膊肘戳在肋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