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7章 送信(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不到路还好说。  

要是连续在雪地里行走,时间一长,眼睑就会变得红肿,眼睛里就像塞满了沙子,流泪不止,疼痛难忍,连看东西都看不清。  

而且此时的草原上,无论是人还是动物,皆是饥寒难耐。  

冻得瑟瑟发抖,饿得两眼发绿的人和动物,根本没什么区别。  

遇到落单或者人数少的队伍,还会先问你是哪里人?  

只恨不得一口把你吞到肚子里!  

“小人派去送信的人,此时正在关塞等候,只待稍见雪化,就立刻出塞,回族里报信。”  

“怎么还没出塞?”司马懿眉头一皱,皱纹深得能夹死蚊子,“难道就不能想想办法早点动身么?”  

“司马太傅,你不是草原人,不知此时草原上的艰难。”拓跋悉鹿摇头叹息道,“真要论起来,这个时候行走在草原上,恐怕不比翻越太行山容易多少。”  

司马懿听到拓跋悉鹿这般推脱之辞,饶是他老谋深算,也是不由地“啧”了一声。  

差点就要骂出一句“短视无知的蠢货”。  

老夫现在六十有八,快七十了!  

这世间有几个能活到七十岁?  

老夫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糜子还多。  

早年黄巾大乱之后,河北胡人遍地走,从太原到河内,哪个世家大姓没跟那些胡夷打过交道?  

你道那么多乌堡是做什么的?  

老夫能不知道冬日的草原上是个什么情况?  

还需要你来跟我说?  

一个人不能送信出塞,不能派两个?  

两个不行,不能派三个?  

三个不行,不能四五六七八个?  

实在人手不足,你跟老夫说啊!  

难道老夫会坐视不理?  

老夫就不信了,凭你们拓跋鲜卑如今在草原上的势力,还会有部落敢专门截杀你们的信使。  

当初看拓跋力微也算个人物,眼光不差。  

怎么生了这么一个毫无眼光的儿子?  

而且还把他送到邺城来恶心自己。  

生死存亡的关头,舍不得死那几个人,难道等着全族被灭?还是等着给冯某人当劳力?  

虽然不知道太行山西面是个什么情况,但司马太傅几乎可以肯定,此时的平城绝对屯有汉军,随时伺机而动。  

换成自己,自己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趁着大雪隔绝草原与河北的互通消息,利用汉军精骑之锐,打一个时间差。  

只待雪稍化,一有机会,就以最快的速度席卷北方关塞。  

以汉军骑兵的速度,等拓跋力微得到消息后整兵前来,汉军恐怕都能把北方各个关口都轮流攻了一遍!  

冯某人在冬日里出兵,说不得打的就是这么一个主意,想要以最快的速度各个击破。  

反过来说,河北与拓跋鲜卑的联盟,估计也正是给了冯某人的压力,才让他做出这个选择。  

想起“河东逸虎”关某人席卷并州河东时的铁骑速度,司马懿心里就是一阵发悸。  

冀州幽州北边的草原,可是远比并州更适合骑兵作战!  

被人从背后插一刀的滋味,他可不想再尝一次。  

“那就多派人,多派几次,总会送得到。”  

为了后背的安全,司马懿心里暗骂不已,脸上却是一副为对方着想的模样:  

“拓跋郎君,我非是单单担心冯贼,而是担心辽东啊!”  

果然,拓跋悉鹿听到“辽东”二字,顿时就被吸引了注意力。  

没办法,辽东可是司马太傅许诺给自己部族的地盘。  

虽说大人率领族人在长川立足已有二十多年,如今统领拓跋鲜卑,控弦之士十余万。  

但差不多已经是极限了。  

因为北方太冷了,而且食物不够。  

部落想要再壮大,要么向西,与汉国相争。  

要么向东,拿下辽东。  

如果能向西那自是最好的,因为那里有河南地(即河套),简直就是天神赐给草原部落的宝地。  

可是汉国太强了,特别是冯瘟神,驱逐西部鲜卑,屠戮中部鲜卑。  

就连轲比能,都落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拓跋鲜卑现在连轲比能都比不过,又如何与汉国相争?  

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  

辽东虽不如河南地,但至少要比北川好多了。  

那里不但有人丁,而且还有土地种粮食。  

拓跋鲜卑有了辽东,至少能养比现在多一倍的勇士。  

只是…  

拓跋悉鹿有些怀疑地看着司马太傅:  

“太傅大人,汉国这一次出兵,与辽东又有何干系?”  

辽东与汉国还隔了冀州幽州呢!  

总不能说汉国这一次,想要越过幽冀二州,去打辽东吧?  

“汉国这一次,确实是意在河北,但拓跋郎君莫要忘了,汉国与南边的吴国,可是盟国。”  

司马太傅沉声道,“而辽东公孙氏,素来反复无常,向大魏称臣,又时时勾结吴国。”  

数年前,辽东公孙渊趁着先帝驾崩,国内动荡不安之际,自立为燕王,置百官有司。  

又遣使者持节,假符玺予鲜卑步摇等部落,封拜边民,诱呼侵扰北方。  

解释了辽东公孙氏与吴国之间的关系,司马太傅看了拓跋悉鹿一眼:  

“据吾所知,在汉国出兵前,吴寇贼首孙权就已经先一步召集大军于建业。”  

说到这里,司马太傅顿了一顿,似乎是想让拓跋悉鹿有时间消化这个消息。  

拓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