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6章 出塞(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即汉献帝,孝湣皇帝是刘备给的追諡)从长安东归洛阳,胡人首领刘去卑护送有功。  

这个刘去卑,可是在孝湣皇帝面前说自己是光武皇帝之後呢,也没见孝湣皇帝把他怎样。  

(注:刘去卑先祖是度辽将军刘进伯,在征讨匈奴时被擒,其子屍利,匈奴单於以为谷蠡王,号独孤部。)  

当然,窦宾想要攀附名门窦氏,借窦氏之名壮大自己的部落,也不是不可能。  

毕竟檀石槐死後,鲜卑分裂,内乱不休,大部落吞并小部落,小部落依附大部落,那都是草原上天天上演的事情。  

那个时候,几乎没有立足之地的索头部,正是依附於没鹿回部,一起对抗西部鲜卑。  

後来窦宾在与西部鲜卑的某次争斗中兵败,幸好被拓跋力微所救,这才得以逃回部落。  

窦宾为了报答拓跋力微,不仅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而且把长川之地划分给索头部。  

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拓跋力微不但壮大了索头部,而且还统领了拓跋鲜卑,一跃成为如今草原上最大的势力。  

同时也最有可能成为鲜卑族历史上的第三位雄主——前两位是檀石槐和轲比能。  

按理说,以没鹿回部与索头部的关系,两者之间应该很融洽才是。  

可惜的是,窦宾或许跟拓跋力微的关系很不错,不过他已经老迈了。  

现在掌管着没鹿回部日常事务的人,是窦宾的两个儿子窦速侯、窦回题。  

与窦宾相反,窦速侯和窦回题对自己的妹夫拓跋力微,却是颇有微词,甚至可以说得上是仇视。  

在他们看来,索头部能有今日之盛,全是因为当年没鹿回部的支持。  

真要追究起来,索头部还是没鹿回部的从属部落呢!  

如今索头部兴起,不但没有报答没鹿回部,甚至拓跋力微为了显示自己的公正无私,在各个部落之间的纠纷中,从来没有偏袒过没鹿回部。  

一丝偏袒都没有!  

这让没鹿回部非但没有从姻亲部落的身份中得到任何好处,反而是在其它部落面前落了几次面子。  

这样就算了,随着汉国势力不断深入草原,感受到威胁的索头部居然还想让没鹿回部加入拓跋鲜卑。  

也就是说,索头部想要让没鹿回部成为从属部落。  

果然,汉人的话是道理的:升米养恩,斗米养仇。  

大人当年真是瞎了眼,养了一头白眼狼骑到自己头上。  

那个时候,大人甚至还想着要分给拓跋力微一半土地呢,也不知道图个什。  

所以几年前拓跋沙漠汗第一次到平城,在山口被没鹿回部刁难,也就理所当然的事情。(第1169章)  

窦速侯、窦回题接管部落以来,没鹿回部与索头部之间,已经是日见疏离。  

特别是拓跋力微与司马懿结盟以後,得到了司马懿许诺送出辽东之地,拓跋鲜卑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向东不断迁移。  

而没鹿回部则是被平城的榷场吸引,非但没有跟着索头部东迁,反而是不断地向平城靠近。  

张远作为学院的首席大师兄,呆在平城出任护鲜卑校尉府长史,除了本职工作,还有一个秘密身份。  

那就监视草原,收集胡人部落情报。  

拓跋鲜卑是山长的眼中钉,张远是早就知道的。  

这个眼中钉,并不是因为拓跋鲜卑与贼人勾结,而是要追溯到十余年前。  

当年山长在陇右时,这个胡人部落就不知死活地派人伏击过山长,想要抢夺山长手的《武安君兵法》。  

张远当时还跟在山长身边,全程经历那件事情。(第0711章,当历史遇到虚构)  

别人不知道,难道身为山长的学生还不知道,什叫心狠手辣?  

也不知道面对今日名震天下的大汉大司马,拓跋鲜卑有没有後悔当年所为?  

这大概也是他们宁愿与魏贼联盟,也不与大汉交好的原因之一吧?  

所以对索头部的情报收集,张远是一丝一毫都不会放过。  

没鹿回部与索头部之间的恩怨,自然也是在调查中逐渐浮出水面。  

身为冯鬼王手把手亲自带出来的学生,就算是学不到自家师长深谋远虑的精髓,但在耳濡目染之下,好歹也能略知一二。  

通过拓跋沙漠汗直接在拓跋鲜卑安插钉子的计划已经失败了。  

但把没鹿回部当作跳板,很快就成为了第二个方案。  

最後一次肃清平城到居庸关一线的胡人,遮蔽战场,封锁消息,准备物资,这就是张远这大半年所做的事情。  

听完张远的汇报,镇东将军这才面色稍霁,点头道:  

“做得不错。”  

“我们在平城只休整三天,三天之内,尔等诸部,必须做好开拔的一切准备。”  

众将一听,皆是凛然起身:“喏!”  

三日後,刘浑和秃发阗立作为前锋,领军先行一步。  

作为主将的镇东将军,站在营寨外,看着辅兵正把各类物资绑到爬犁上。  

爬犁,似车无轮,似榻无足,覆席如龛,引绳如御,底平似犁,利行冰雪中。  

爬犁本是冯家冯小娘子的玩物。  

当年冯大司马还是凉州刺史的时候,收纳了不少从草原上南下的胡人部落。  

其中有一个叫索回部的小部落,因为鲜卑内乱,所以被迫从大鲜卑山(即兴安岭一带)一直流浪到凉州。(第949章)  

这个小部落之所以能引起日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