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1章 庙算(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军平起平坐,但无论是资历还是军功,都要位于镇东将军之后。  

主动向镇东将军行礼,也是常情。  

至于大秘书的说法,那也不是姜维胡诌,更不是拍马屁,而是张小四本来就担任着大秘书的职务。  

秘书监,后汉延熹二年(195年)初置,专典司图籍,后撤销。  

并非冯大司马首创。  

不过大司马府的秘书处终究不是朝廷的秘书监,所以张小四是当不成秘书令了。  

为了区别大司马秘书处的其他秘书郎,同时也是因为张小四总领大司马府秘书处,所以就成了大秘书。  

这是朝廷认可的,光明正大的,完全没有什么见不得人。  

所以叫顺德君为大秘书,合情合理,名正言顺。  

当然,如果大司马真要想和大秘书做点见不得人的事,那也是人家夫妇的事,轮不到别人指指点点。  

见过礼,又让人端茶上来,寒喧了一番,冯大司马又问起了雒阳那边的情况。  

姜维一一答来。  

雒阳作为旧都,如今又是处于汉魏前线,姜维作为前线总指挥官,一是要守好河南这个突出部,二是要做好对魏国的宣传。  

宣传大汉的新政,十税一,取消人头税,摊丁入亩,男女老幼按人丁分田地,吸引劳动力去各地的工坊做工…  

总的来说,就是要把关东的人口尽量吸走。  

一来是进一步削弱魏国的战争潜力,更重要的是为了以后的东部棉花种植园做准备。  

人没了,地自然就容易空出来了嘛!  

至于开了种植园以后,劳动力不足怎么办,那是种植园主所要操心的事情,关冯大司马什么事?  

当然啦,如果诚意到位,冯大司马也不是不可以帮忙。  

毕竟兼任大汉劳力公司总裁,冯大司马在这方面还是有些办法的。  

什么叫一鱼多吃?  

这就是了。  

这一次叫姜维回来,除了是为了即将到来的河北战事,也是为了让他回京顺便述职,汇报一下今年的工作成果。  

如今大汉肉眼可见的强大,而魏国则是肉眼可见的衰退,就算地头的庄稼汉,都知道这是个事实。  

再加上从南乡就开始组建的宣传机器不要命的宣传,现在雒阳每个月都能组织一批百姓到关中来。  

听说连汝南的屯田客都有偷偷跑过来的,而且还是三五成群,结伙成队。  

曹操施行屯田的时候,汝南就是重要的屯田区。  

直到曹叡时代,各地屯田败坏,唯有汝南因为有满宠这个酷吏坐镇,豪右不敢乱伸手,所以屯田仍称得上是完好。  

待曹大将军上台,朝政败坏,台中三狗及亲信疯狂敛财,连洛阳皇家园林都敢下手。  

区区一个汝南的屯田算得了什么?  

更别说现在雒阳丢失,许昌一日三惊,襄阳也被吴人夺去,南阳无险可守。  

许昌旁边的汝南终于也跟着彻底崩坏,屯田客逃跑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虽说雒阳与长安之间的公文从来没有断过。  

但冯大司马管着大汉东南西北的整个大摊子,须得高屋建瓴,不可能专门去了解雒阳方面的点点滴滴。  

而且公文里也不可能把方方面面都讲得清清楚楚。  

所以姜维这一次过来,才算是真正详细了解一番。  

听到雒阳那边的招工,已经开始影响到汝南民间了,冯大司马很是满意。  

如果河北战火再起,说不得,还能把北边的百姓,至少也是河内的百姓,再往雒阳赶一赶。  

可惜,这是不可能的。  

虽说这一次,没有往雒阳大规模运粮,但雒阳方面,也是要配合冯大司马在河北方面的军事行动。  

「如果冬日渡河北上,兵围温县,雒阳的粮草,能支撑多长时间?」  

大河冬日里会结冰,只要冰层够厚,人马通过完全没有什么问题。  

但问题就在于,冬日里攻城,完全就是脑残行为。  

就算以现在的汉军而言,冰天雪地里打野战,完全没有问题。  

偷个城的问题也不太大,只要能找到机会。  

但面对面攻城不行。  

不说军中冻伤的问题,单单说冬日里穿得那般臃肿,外面再套个铁甲,光是想想就美得很。  

怎么挥动兵器都是个问题。  

如果守军再从城头浇个水下来,简直不敢想像。  

就算是有攻城利器石炮,那也得有石弹,冰天雪地里,光是刨雪寻找石头都是个力气活。  

化雪再重新凝结冰弹也不是不可以,就是威力不太够。  

所以冯大司马问的是围住温县,而不是说围攻。  

至于为什么是温县,因为温县是司马氏的老巢。  

好巧不巧地又是离大河不远。  

从孟津渡河北上,遇上的第一个县城,就是温县。  

看到大司马终于提起战事,姜维精神一振,然后又有些忧虑:  

「禀大司马,雒阳的粮草并不充足,若是大军渡河北上作战,最多只能维持一个半月。」  

长安往雒阳运粮确实不易,但从雒阳渡河北上却是要比翻过太行山容易多了。  

姜维不明白的地方也在于此:  

为何大司马这一次,看起来宁愿强攻太行山关隘,也不愿意从雒阳出兵。  

「一个半月够了。」  

冯大司马点了点头,看向姜维,「伯约回去,就做好准备,随时听令,渡河北上。」  

「温县嘛,能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