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9章 朝野(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逊如何,只能是在心里暗暗记下。  

待二宫之争起,杨竺深知太子宾客有顾谭张休等人,皆是有身世。  

且陆逊等人,又有劝立之功。  

自己就算是拥戴太子,亦不过居于众臣末尾。  

更别说自己又不受陆逊所喜,就算是拥戴太子,说不定还会在太子一党那边受到排挤。  

那还不如拥立鲁王。  

日后若是能成功,不但在从龙之功里是排在前面,而且还有机会在陆逊面前出一口恶气。  

故而杨竺在鲁王孙霸面前,积极出谋划策,很快就成为了鲁王的心腹之一。  

此次孙权的禁令一出,杨竺便秘密前去见鲁王孙霸,献策道:  

“如今太子幽居南宫,不得与外交通,宾客亦不能见太子,两方消息阻塞,此正是吾等的时机啊!”  

孙霸一听,连忙请教道:  

“先生何以教我?”  

杨竺回答道:  

“太子独居宫内,被陛下所恶,又没能与宾客相商,正是惊惶不安之时,吾等可让人散布消息,让太子惧于废黜。”  

“彼惧于废黜,又无人相商,情急之下,必有错乱之举,到时吾等再借机言于陛下之前,就算不能让殿下得遂所愿,亦必能让陛下愈恶太子。”  

孙霸大喜,赞道:  

“妙!吾此时虽被禁足,但长公主(即全公主)却可自由出入宫禁,且彼亦深恶太子,必愿为吾作此事!”  

太子之母王夫人惊惧而死,正是因为长公主在陛下面前揭露太子在宗庙所为而导致的。  

可以说,长公主与太子,已经是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  

如今有机会再次打击太子,想必她必不会拒绝。  

言毕,孙霸又看向杨竺:  

“陛下乃是明君,就算是再怎么厌恶太子,但亦会看重朝臣的意见。”  

“如今虽顾氏被流放,张氏被赐死,但太子在朝中犹有上大将军及太子太傅等人支持,如之奈何?”  

孙霸不提上大将军还好,一提上大将军,杨竺眼中的凶光就是一闪而过。  

写信给自己的家人说自己为人不端,甚至劝说兄长与自己分家而居,另立门户。  

这根本就是在公开羞辱自己。  

吾日后必有所报!  

“殿下,有道是天欲其亡,必令其狂。太子一党,以‘明嫡庶之端,异尊卑之礼’为由,逼殿下迁居宫外,更有甚者,要陛下让殿下离开建业,镇守地方。”  

听到这里,孙霸不由地就是闷哼一声。  

看看人家的太子太傅(即吾粲),不但坚持要确立嫡庶之分,甚至还要求将自己调出朝廷驻守夏口。  

再看看自己的鲁王傅,不但没有向着自己,反而是冷不丁地给了自己一个背刺:  

“窃以鲁王天挺懿德,兼资文武,当今之宜,宜镇四方,为国藩辅。宣扬德美,广耀威灵,乃国家之良规,海内所瞻望。”  

“…愚以二宫宜有降杀,正上下之序,明教化之本。”  

听听!  

说得多好听,什么“天挺懿德,兼资文武”。  

孤真要有这么好,你身为鲁王傅,那就应当全力辅佐孤去争一争这个太子之位。  

而不是以鲁王傅的身份,主动给孤捅出这么一个大娄子。  

知道的,说你是鲁王傅,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太子太傅呢。  

所以这一次迁居宫外,孙霸借口鲁王傅乃是尚书仆射,国事繁忙,竟是连一次也没邀请过是仪。  

待孤日后真成了太子,定要好好羞辱一番你这个老东西!  

杨竺谈及鲁王出镇地方,自然也是知道鲁王傅的这番言论,故而听到孙霸的这一声闷哼,心里也是明白。  

只见他微微一笑:  

“殿下,如今太子与外互不相通,彼此之间,不知消息,殿下既决定让长公主入宫禁乱太子之心。”  

“而我们,亦可在外朝,散布些消息,以乱太子一党的阵脚啊!他们一乱,又不知太子消息,必会不断上书陛下。”  

“让陛下正上下之序,明明嫡庶之端,甚至会为了巩固太子之位,会重提让殿下出镇地方之事。”  

说着,又指了指自己,“乃至会驱吾等这些人离开京城。”  

“到了那个时候,在内,陛下愈恶太子,在外,太子一党的所为,只会让陛下反感,又会迁怒于太子身上。”  

“此可谓天欲其亡,必令其狂是也!”  

孙霸一听,拍手叫道:  

“好好好!”  

计策已定,孙霸又亲自写了一封信,让杨竺前往大都督府,拜见长公主。  

全公主对于打击太子一事,自是不遗余力。  

特别是王夫人死后,她深知自己与太子已无和解的可能。  

若是太子有朝一日上位,自己只怕没有好下场。  

所以趁着陛下对太子疏远,借机把太子拉下来,是最好的办法。  

在接到孙霸的信后,她一刻也没有耽搁,立刻以探病的名义入宫。  

“顺便”见到了才生下皇子孙亮不久的潘夫人。  

潘夫人本就有为后之意,特别是在生下了皇子,而王夫人又死了以后,野心更是蠢蠢欲动,有些不可抑制:  

若是自己能被立为后,那么自己的儿子,岂不是有机会被立为太子?  

虽然她的最终目的,与孙霸有所不同,但眼下扳倒太子的目标,却是一致。  

所以她与全公主秘商之后,很快,宫里就在暗中流传起了谣言,说陛下有废黜太子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