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1章 破局(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让人把心有不甘的司马昭送走后,冯大司马转回后院,与两位夫人商量。  

右夫人颇有些疑虑地先开了口:  

“那司马懿,不会已经知道了阿郎打算封锁洛阳商道,转向许昌了吧?”  

冯大司马翘起大拇指:  

“细君所言,甚合吾心意,方才我也是想到这一节。”  

看到冯大司马同意自己的意见,右夫人不但没有高兴,反而皱起了眉头:  

“但如果我们所想的是真的,那此事传得也太快了?我们与许昌那边的事情还没有正式开始,司马懿就已经有了对策。”  

说到这里,右夫人都有些不知道怎么说下去了,“这…”  

“这曹爽做事,也太过粗疏了,对吧?”  

冯大司马寻了个位置,坐了下去,说了右夫人的心志。  

右夫人点头,有些不太敢相信地说道:  

“曹爽好歹也是伪魏的大将军,倘若如此做事不周密,也未免太对不起他的身份了。”  

“莫不是其中有诈?或者,我们不知道的隐情?还是我们想多了?”  

见惯了冯某人的深谋远虑,还有丞相的治国手段。  

就算是自己的阿姊,一介女流,也称得上是颇有手段。  

让右夫人产生了某种错觉,总以为上位者总不可能是简单之辈。  

好歹是大汉死敌伪魏的大将军呢!  

怎么越看,越像是过家家似的。  

“就算此事是我们想多了,难道以前从许昌传过来的消息,都是假的?”  

冯大司马摇了摇头,“曹爽此人,纨绔子弟罢了,能有今日的地位,想来多半是靠自己有个好出身,实是不足为虑。”  

后世居然还有人认为曹爽压了司马懿十年,才被司马懿翻盘,所以觉得曹爽还是很厉害的。  

这就是典型的不读史书,只看影视改编。  

曹氏三代人啊!  

曹操打江山,曹丕坐江山,曹叡治江山。  

原历史上,魏国可谓是三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在历经三代之后,北方中原从上到下,基本都已经认同了曹魏。  

特别曹叡,东压吴国,西挡蜀国,虽然后期有大兴土木,不恤民力的污点。  

但这也证明了魏国在他的手里,达到了顶峰,蜀吴两国根本已经造不成威胁,所以才敢放纵自己。  

曹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接过了辅政的位置。  

在那种情况下,曹爽仅仅是一个曹姓,一个宗亲的身份,就足以把司马懿压得死死的,还需要刻意压制?  

但十年,仅仅是十年,曹爽就能把曹氏三代人打下的江山搞得人心尽失。  

不说什么天下民心,就单单说朝中大臣,军中将士,地方大族,绝大部分皆倒向了司马氏。  

特别是以宗亲身份,种种僭越,乃至欺凌皇室,简直就是在掘自己执政的根基。  

有了曹爽的开头,司马氏后面无论做什么,都毫无压力。  

从这方面来讲,曹爽对于曹魏之罪,仅在司马氏之后。  

从中足见曹大将军败家的速度,可谓惊人。  

被自己的智囊骂为猪头,果然不是没有原因的。  

更别说这个历史线,曹叡可没有给曹爽留下什么好局面。  

但以目前看来,曹爽仍是与原历史上一般的作风,所以能顶个五六年就算是他及格了。  

冯大司马相信,许昌那边,就算不是无人不通司马氏,估计也差不了多少。  

“若是没有我们从中插手,曹爽必然是斗不过司马懿的。”  

冯大司马面色古怪,想笑又笑不出来,也不知是对有曹大将军这样的对手,该怎么言尽其中的感受。  

“但就算是我们以商道分化曹爽和司马懿,恐怕也不过能拖延一时,曹爽迟早有一天会自寻灭亡,故而不能对其有太多的期望。”  

冯大司马说到这里,揉了揉额头,“此人真可谓是扶不起的肥奴,只希望他能帮我们多拖几年吧。”  

(注:肥奴出自桓范所言的“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肥奴!曹子丹好人,生卿五六头肉,今桓范随卿灭门也”。曹子丹即曹真)  

左夫人一直站在另一边看着墙上挂着的地图,听到冯大司马这番话,终于转过头来:  

“听阿郎之意,是不欲依司马懿之意取洛阳?”  

司马懿对洛阳拱手相让,只不过是拿下洛阳的一种办法,同时也是较好的一种选择。  

但靠大汉自己,同样也能轻易拿下洛阳。  

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与吴国谈判,不落人口实。  

毕竟与吴国重新交好,这是先帝定下来的国策,同时又是在丞相手里亲自缔结的同盟。  

作为丞相的接班人,冯大司马需要给吴国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或者答案。  

“这不是正在和两位细君商量吗?”  

冯大司马摊了摊手。  

说着,他看向站着的左夫人,“细君有什么想法?”  

左夫人点点头,重新转过头去,对着地图说道:  

“司马懿弃洛阳,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妾细细观之,发现没有那么简单。”  

“哦?”冯大司马顿时来了兴趣,起身走过去,“细君有何高见?”  

左夫人白了冯大司马一眼,“没有什么高见,不过是想起了参谋部的推演。”  

“说说。”冯大司马脸上露出很感兴趣的表情,凑近了问道。  

参谋部里全都是满脑门想着建功立业的年轻参谋,偏偏这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