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6章 退路(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真不信邪的,多是跟随先帝去了下面。  

就连自己的儿子…  

想到这里,司马懿看向司马昭的眼神,又多了两分理解:  

“你畏之惧之,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司马昭被自家大人说穿了小心思,脸上微微一红。  

“但我们司马家,现在不能退啊,因为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  

司马懿叹息,“只要大魏还在一日,我们就一日不能退。”  

司马昭面上再泛起羞愧之色,低声道:  

“大人,孩儿知错了,孩儿明日就立刻回洛阳。”  

“不必了。”司马懿摇头,“既然来了,就没有必要着急回去了。”  

说着,他用略带深意的目光看向司马昭,“我这里正好有一事,想要让子上你去办。”  

司马昭连忙站起来:  

“大人请吩咐。”  

“我想让你再去一趟长安,再去见一次冯明文,帮我给他带一句话。”  

司马懿顿了一顿,似乎是要让司马昭集中精神听清楚了,这才接着说道:  

“君欲取洛阳乎?”  

司马昭大吃一惊,“大人,这?”  

“不要紧张,先坐下。”  

司马懿的手向下压了压。  

司马昭有些忐忑地坐下,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司马懿,他似乎着急想要从自家大人身上得到答案。  

司马懿却是没有立刻回答他的话,只是问了一句:  

“子上,依你之见,洛阳可守乎?”  

司马昭犹豫了一下,终究还是摇头:  

“虽然我们有一拼之力,但…恐怕很难。”  

司马懿笑了一下,也不知道是在笑什么。  

只是继续问道:  

“既不可守,那你觉得,汉军为何要裹足于函谷关,迟迟不愿意攻打洛阳?”  

司马昭有些犹豫地回答道:“大概,可能,是因为与吴寇有盟约?”  

语气里,颇是不自信:  

“听说吴寇本可拿下上庸一地,但最后却是让给了汉国,所以会不会…”  

“这个自然是一部分原因。”  

司马懿缓缓地说道,也不知是想到了什么,面上有讥讽之色:  

“但汉国借地之事,又不是第一次了,刘备当年能向孙权借南郡,其子刘禅再借一次洛阳,又有何不可?”  

“何况,吴寇远离洛阳,就算是汉军强硬进军,借口代管,只曰日后再还,难道吴人还能阻止不成?”  

“所以啊,”司马懿收起了脸上的讥讽之色,再看向司马昭,“汉国现在不取洛阳,非不欲,而是没有必要。”  

“因为在他们眼里,洛阳已经是他们的口中之物。现在不取,是因为准备尚不足。”  

上党一役,要说汉国没有什么损失,那就是在掩耳盗铃。  

不说魏延手下精兵损失大半,就连魏延自己也是伤重导致中了风痹不能再起来。  

更重要的是,消耗了汉国的底子,给大魏争取了多几年的喘息时间。  

汉军最后反败为胜,却是只能止步于函谷关,就是因为后方粮草没能及时送上来。  

“故而所谓的汉吴盟约,其实不过是汉国因势利导的一个借口罢了。”  

“那大人…”司马昭就更搞不懂司马懿的想法了。  

汉国想要洛阳吗?  

肯定是想要的。  

为什么现在不要?  

因为准备不足。  

那大人为什么还要让自己带那句话给汉国?  

仿佛是想到了什么,司马昭下意识地压低了声音:  

“莫不成大人欲二桃杀三士?”  

以洛阳为饵,挑拨汉吴两国?  

司马懿笑了,摇了摇头,然后又点了点头。  

“若是当真能如此,那自最好不过,但冯明文此人,深谋远虑,断然不会想不到这一点。”  

司马懿说着,垂下眼眸:  

“我现在这么做,不过是想给汉国一个理由,一个能占据洛阳的理由罢了。”  

司马昭一听,有些着急:  

“大人,孩儿还是不明白,就算是守不住洛阳,为何一定要在这个时候,把洛阳送给汉国?”  

洛阳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就算守不住,多占一时,那也是有一时的好处——光是截留西边过来的物资,就不知有多少好处。  

“来不及了。”  

司马懿摇了摇头,“我也不想,但汉国…”  

司马懿抬起有些浑浊的眼眸,看虚空之中,看似喃喃,又似是在解释:  

“汉国的动作,超出了我的想像,汉国的底子,太厚了…”  

太行诸陉,最好走的,莫过于井陉。  

也就是从太原东出冀州的那条路。  

所以太原也正是司马懿重点关注对象。  

并州刺史换了人,司马懿第一时间就知道了。  

用数千数兵拖住自己数万精兵的王平,司马懿不可谓不印象深刻。  

大谷口一战王平的表现,让司马懿认为,此人就是冯某人刻意安排在并州最重要的隐藏底牌,至少也是之一。  

现在冯某人让王平出任并州刺史,这让司马懿顿时是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意味。  

“洛阳早晚守不住,还不如把兵力收回来,利用大河与太行山,专心守住河北。”  

司马昭只是经验不够,但他不是傻子:“可是大人,这样的话,会不会授人以把柄?”  

把大魏都城送出去,就算大人如今的声望再高,恐怕也顶不住这等压力。  

司马懿意味深长地看着司马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