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2章 意外收获(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所谓的毁,自然是指冯某人屡屡领军进犯,这些年打得大魏丧师失土,连吃大亏。  

所谓的誉,自然是指冯某人独占天下八斗才气——这可是得到陈王(即曹植)的承认。  

观其文章,清新飘逸、摇曳多姿,而又变幻莫测,犹如仙人观人间。  

冯明文其人,以一己之力,开创了新一代文风,比建安众文人所写诗赋更胜一筹,就连陈王亦甘拜下风。  

现在大魏就连某些名士,都在说什么“文气起蜀地,国运相依随”之类的话。  

偏偏还让人无法反驳。  

不信看看大汉的天子,正是春秋最鼎盛的时候。  

再看看大魏的?  

乳臭未干!  

文比不过,武比不过,君比不过,臣比不过,就连治下百姓都比不过。  

这种被大汉全方位碾压,翻盘的希望越来越渺小,足以让人觉得绝望。  

所以,在得知要投汉的时候,这些夏侯氏的人,确实是有不少人松了一口气。  

投汉一念起,刹那天地宽。  

如今能亲眼看到这位逼得自己等人投汉的冯某人,要说不好奇,那是不可能的。  

而冯某人看到夏侯家这么多人在场,心里也是明白了几分。  

他的目光,扫了一下夏侯氏的人。  

大约是久居上位,而且领军多年,冯某人虽然面带微笑,但在不熟悉的人眼里,自有一股威势。  

当然,也有可能是心理作用。  

夏侯氏的人看到冯某人的目光扫过来,都会下意识地避开,避免与他对视。  

这让冯大司马有些感叹:  

这些人如此小心谨慎,看来这些年在洛阳的日子是当真不好过。  

张家的家宴没有什么好说的。  

右夫人带着一对儿女,被张夏侯氏带到别处去了。  

席间除了张绍,就夏侯霸和夏侯楙作陪,再没有其他外人。  

看来应该是因为张苞不在家,所以这两人被叫过来作陪。  

酒过数巡,主客微熏,张绍以更衣为由,起身离开。  

夏侯楙又主动敬了冯大司马一杯酒,然后咂咂嘴,似乎在回味,实则是借此掩饰自己的扭捏之色:  

“明文,我依你之意,派人前往许昌,前些日子,终于有回信了。”  

“哦?”冯大司马看到张绍离开,便已是猜了几分,此时听到夏侯楙之言,饶有兴趣地看向对方,“如何了?”  

夏侯楙咳了两声,有些呐呐:  

“季权并未答应,只说与我分侍汉魏,当注意避嫌。唉!明文,我办事不力,当真是辜负了你的期望啊!”  

夏侯霸自顾举杯饮了一口酒,有些幸灾乐祸地看了夏侯楙一眼。  

听到夏侯楙的话,冯大司马脸上倒是没有什么意外之色。  

察觉到对方窘迫,冯大司马反是笑着安慰道:  

“从舅何须如此?此事非能一蹴而就,须得慢功出细活才行。”  

看看糜十一郎?  

水磨功夫做了多少年?  

“且四从舅(即夏侯威)新附曹爽,正是要谨言慎行的时候,如何敢轻易与大汉交通?”  

看到冯大司马没有怪罪之意,夏侯楙这才暗松了一口气。  

其实他也知道,这等事情,又怎么可能用一封信就能解决?  

只是知道归知道,事情终究是还没有办成。  

所以肯定得要在冯大司马面前认个错。  

这个是态度问题。  

“明文说得对啊!”夏侯楙一拍案几,带着几分恼怒说道,“只是我一想起当初辛辛苦苦帮大伙谋划出逃洛阳,费了那般大的力气。”  

“而且这一次,我又不是说要害他,明明对他们也是件大好事,没想到季权竟是如此不讲情面,委实是让人意不平。”  

冯大司马倒也配合,问道:  

“那从舅接下来,可有什么打算?”  

这一句话,仿佛是挠到了夏侯楙的痒处,但见他一扫先前的丧气,对着冯某人竖起一个大拇指:  

“要不明文就是厉害呢!我看季权不答应,故而打算另寻一个人。”  

“哦?是谁?”  

冯大司马倒是有些意外了,他以为,夏侯楙在这个场合说起这个事,是想要借助自己“巧言令色”的特技,劝说夏侯霸配合此事。  

没想到夏侯楙居然还有另外的人选。  

夏侯楙看起来很是得意能看到冯大司马意外的样子,他也不卖关子,把身子向冯大司马这边凑了凑:  

“何晏何平叔。”  

冯某人这一回,是真的惊了:“何晏?台中三狗?”  

似乎是没有想到冯大司马居然能知道台中三狗,夏侯楙脸色有些尴尬,连忙解释道:  

“咳,何平叔虽然被人称为台中三狗之一,但此人确实是深得曹昭伯信任。”  

“若是能得他点头,那么我就有极大的把握能让曹昭伯答应互通商队。”  

冯大司马当然知道,曹大将军最信任,同时也是最倚重的人,莫过于台中三狗。  

只是让他好奇的是,这些年来夏侯氏三族被困在洛阳,与许昌那边几乎没有什么联系。  

而许昌的台中三狗,又是炙手可热的人物,莫说是常人,就是朝中大臣,欲有心攀之,亦要费一番周折。  

就拿糜十一郎的老情人,也就是夏侯楙的老婆清河公主来说,那可是魏国的大长公主。  

但大长公主想要通过台中三狗向曹大将军开口求情,允许她前去许昌,就不知送了多少好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