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6章 人心尽失(3/4)
被夏侯玄叫破了自己的打算,夏侯楙干脆也不装了:
“听说仲权(即夏侯霸)在汉国一直也挺好的,我这是前去投靠他,投靠不算投贼…”
说到后面,他咕哝了一句模糊不清的话。
还投贼?
就现在天下这局势,最后谁是贼还不知道呢!
“叔父!”此时的夏侯玄,再也顾不上什么修养气度,他有些激动地上前一步,“我们夏侯氏,从武皇帝起事之初,就与曹氏共荣辱,同生死。”
“大魏开国后,对我们夏侯三族的恩宠更是无以复加,如今国家有难,叔父你不思报国恩,反而要去投贼。”
“此上对不起大魏厚恩,下对不起夏侯先公,中又连累族人,你,你,你,怎可如此?”
若非对方是自己的叔父,夏侯玄说不得就要骂有如禽兽,惘顾人伦,不知情义了。
“连累?什么连累!我那两个好阿弟,当年诬告我的时候,可曾想过会致我于死地?”
不提族人还好,一提族人,夏侯楙顿时就是有些暴躁起来:
“我不向西,难道要向东去许昌寻那毒妇贱婢?那和寻死有何区别?与其去许昌寻死,那我还不如呆在洛阳等死!”
夏侯楙嘴里的“毒妇贱婢”,自然就是自己名义上的细君清河长公主——现在应该叫清河大长公主。
早年清河大长公主因嫉成恨,曾和夏侯楙的两个阿弟合谋罗织罪名诬陷夏侯楙。
再加上长安卖粮之事,夏侯楙差点就被曹叡下诏诛杀。
此事过后,夏侯楙与清河公主夫妻反目成仇。
一个变本加厉的蓄养美伎,一个不甘寂寞地包养面首。
至于夏侯楙和他的两个阿弟,基本也算是形同陌路。
这几乎就是不能在夏侯楙面前提起的禁忌之痛。
曹叡匆忙东巡,并在许昌病亡后,留在洛阳的曹氏宗亲,基本都是司马氏的政治人质。
在这种情况下,在宗亲里排名靠前的清河大长公主,自然是惶恐不安,一直谋求前往许昌。(1083章和1087章)
反正也不知道她是用了什么手段,居然能让太傅府松口,最终得偿所愿。
虽说清河大长公主去年因为门客是西贼细作的事情,让她受到了不小的牵连。
但曹爽并没有过度追究大长公主的责任。
毕竟汉魏吴三国之间互派细作,那就是最为寻常不过。
谁也不能保证,敌国的细作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出现。
先帝派往吴寇的隐蕃,司马懿派往西贼的郭循,哪一个不是在敌国做出了大事?
除了这个因素,还有一个更为重要,但却不能说出口的原因:
若非大长公主府上的西贼奸细作乱,让司马懿丢了洛阳最后的屏障陕地,导致洛阳守无可守。
恐怕丢了襄阳的曹大将军,就要成为千夫所指了。
所以此事之后,清河大长公主被曹爽以天子诏令的名义,责问一番,并削减了汤沐邑,禁足府中,此事就算是结束了。
毕竟曹大将军身份再高,他也是曹氏宗亲。
而大长公主在宗亲的辈份,那可是少人能比。
再加上她又不像太后那样,对曹大将军的专权造成威胁。
所以自然就是小惩大诫啰!
夏侯楙就不一样了。
他这个时候逃去许昌,就和丧家之犬没有什么两样。
大长公主要是对他怨念未消,搞点什么小动作,曹爽大概率也会当作没有看到。
到时候夏侯楙说不定就会如他所言的那样,和寻死没什么两样。
他是贪财,是不懂军略谋略之类,但他不是傻子。
夏侯玄听得夏侯楙这么一说,再看到对方这番模样,怔了一怔。
方才他情急之下,却是忘了这一节。
下意识地看向旁边的夏侯威。
夏侯威面露苦笑,摇头不语。
很明显,过来之前,他与夏侯楙之间,大约也有过一番讨论乃至争论。
夏侯玄颓然跌坐到地上,只觉得一股悲怆渐渐充溢着胸腔,喃喃道:
“怎会如此?怎么如此…”
大魏,怎么就变成了这个模样?
前有尚书令裴氏投贼,现有与曹家休戚与共的夏侯氏西逃,大魏究竟是怎么了?
夏侯威沉默不能答。
这个问题,他早就与夏侯楙有过争论,同时也曾自问过,但同样没有得到答案。(1123章)
倒是夏侯楙,破罐子摔破,一脸无所谓地坐下来,自顾自地倒了一杯茶喝。
怎么会这样?
当然是定体问啦!
肯定是大魏的体制出了什么问题,若不然,明明差点就一统天下的大魏,怎么会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就已经开始分崩离析,人心离散?
对于夏侯楙来说,所谓的大长公主,不过是给了他一个不去许昌的借口罢了。
在洛阳好歹还能与大汉做点买卖,虽然是帮司马氏赚钱,但有商队的便利,平日里自然也能享受到不少大汉的好东西。
许昌有什么?
去了许昌,买卖肯定是做不成了,府上的数百美伎带不过去,一天到晚就等别人施舍点残羹冷炙,有啥意思?
仲权阵前被大汉所俘,都能在那边生活得有滋有味,我堂堂一个大魏主婿主动跑过去,难道还能更差?
就算是残羹冷炙,大汉的也比大魏的好吃!
夏侯楙的心底,还藏着
“听说仲权(即夏侯霸)在汉国一直也挺好的,我这是前去投靠他,投靠不算投贼…”
说到后面,他咕哝了一句模糊不清的话。
还投贼?
就现在天下这局势,最后谁是贼还不知道呢!
“叔父!”此时的夏侯玄,再也顾不上什么修养气度,他有些激动地上前一步,“我们夏侯氏,从武皇帝起事之初,就与曹氏共荣辱,同生死。”
“大魏开国后,对我们夏侯三族的恩宠更是无以复加,如今国家有难,叔父你不思报国恩,反而要去投贼。”
“此上对不起大魏厚恩,下对不起夏侯先公,中又连累族人,你,你,你,怎可如此?”
若非对方是自己的叔父,夏侯玄说不得就要骂有如禽兽,惘顾人伦,不知情义了。
“连累?什么连累!我那两个好阿弟,当年诬告我的时候,可曾想过会致我于死地?”
不提族人还好,一提族人,夏侯楙顿时就是有些暴躁起来:
“我不向西,难道要向东去许昌寻那毒妇贱婢?那和寻死有何区别?与其去许昌寻死,那我还不如呆在洛阳等死!”
夏侯楙嘴里的“毒妇贱婢”,自然就是自己名义上的细君清河长公主——现在应该叫清河大长公主。
早年清河大长公主因嫉成恨,曾和夏侯楙的两个阿弟合谋罗织罪名诬陷夏侯楙。
再加上长安卖粮之事,夏侯楙差点就被曹叡下诏诛杀。
此事过后,夏侯楙与清河公主夫妻反目成仇。
一个变本加厉的蓄养美伎,一个不甘寂寞地包养面首。
至于夏侯楙和他的两个阿弟,基本也算是形同陌路。
这几乎就是不能在夏侯楙面前提起的禁忌之痛。
曹叡匆忙东巡,并在许昌病亡后,留在洛阳的曹氏宗亲,基本都是司马氏的政治人质。
在这种情况下,在宗亲里排名靠前的清河大长公主,自然是惶恐不安,一直谋求前往许昌。(1083章和1087章)
反正也不知道她是用了什么手段,居然能让太傅府松口,最终得偿所愿。
虽说清河大长公主去年因为门客是西贼细作的事情,让她受到了不小的牵连。
但曹爽并没有过度追究大长公主的责任。
毕竟汉魏吴三国之间互派细作,那就是最为寻常不过。
谁也不能保证,敌国的细作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出现。
先帝派往吴寇的隐蕃,司马懿派往西贼的郭循,哪一个不是在敌国做出了大事?
除了这个因素,还有一个更为重要,但却不能说出口的原因:
若非大长公主府上的西贼奸细作乱,让司马懿丢了洛阳最后的屏障陕地,导致洛阳守无可守。
恐怕丢了襄阳的曹大将军,就要成为千夫所指了。
所以此事之后,清河大长公主被曹爽以天子诏令的名义,责问一番,并削减了汤沐邑,禁足府中,此事就算是结束了。
毕竟曹大将军身份再高,他也是曹氏宗亲。
而大长公主在宗亲的辈份,那可是少人能比。
再加上她又不像太后那样,对曹大将军的专权造成威胁。
所以自然就是小惩大诫啰!
夏侯楙就不一样了。
他这个时候逃去许昌,就和丧家之犬没有什么两样。
大长公主要是对他怨念未消,搞点什么小动作,曹爽大概率也会当作没有看到。
到时候夏侯楙说不定就会如他所言的那样,和寻死没什么两样。
他是贪财,是不懂军略谋略之类,但他不是傻子。
夏侯玄听得夏侯楙这么一说,再看到对方这番模样,怔了一怔。
方才他情急之下,却是忘了这一节。
下意识地看向旁边的夏侯威。
夏侯威面露苦笑,摇头不语。
很明显,过来之前,他与夏侯楙之间,大约也有过一番讨论乃至争论。
夏侯玄颓然跌坐到地上,只觉得一股悲怆渐渐充溢着胸腔,喃喃道:
“怎会如此?怎么如此…”
大魏,怎么就变成了这个模样?
前有尚书令裴氏投贼,现有与曹家休戚与共的夏侯氏西逃,大魏究竟是怎么了?
夏侯威沉默不能答。
这个问题,他早就与夏侯楙有过争论,同时也曾自问过,但同样没有得到答案。(1123章)
倒是夏侯楙,破罐子摔破,一脸无所谓地坐下来,自顾自地倒了一杯茶喝。
怎么会这样?
当然是定体问啦!
肯定是大魏的体制出了什么问题,若不然,明明差点就一统天下的大魏,怎么会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就已经开始分崩离析,人心离散?
对于夏侯楙来说,所谓的大长公主,不过是给了他一个不去许昌的借口罢了。
在洛阳好歹还能与大汉做点买卖,虽然是帮司马氏赚钱,但有商队的便利,平日里自然也能享受到不少大汉的好东西。
许昌有什么?
去了许昌,买卖肯定是做不成了,府上的数百美伎带不过去,一天到晚就等别人施舍点残羹冷炙,有啥意思?
仲权阵前被大汉所俘,都能在那边生活得有滋有味,我堂堂一个大魏主婿主动跑过去,难道还能更差?
就算是残羹冷炙,大汉的也比大魏的好吃!
夏侯楙的心底,还藏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