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1章 杜元凯(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下去,拿了几块小石头摆了位置。  

“诚如中都护所言,若是直接挥师北上,难免要在长平一带相持,而且还要小心高都城贼军自南而来。”  

他指了指代表高都城的石块,“但若是从高平关南下,先攻打高都城。”  

他又指了指代表高平关和长子的两个石块,“贼子则必不敢越过高平关支援高都。”  

他这么一说,张包立刻似有所悟,他跟着蹲下去:  

“中都护是想要南下,先攻打高都?”  

蒋斌摇头:  

“我如何知晓中都护的想法?此不过是我从他人听到的战局分析,觉得很有道理。”  

“此时再听到你之所言,这才觉得直接北上攻打长子,确实并非第一选择。”  

两人正说着,忽然头顶有人开口问了一句:  

“是听何人说的?”  

两人一惊,勐地抬起头来,原来中都护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身后。  

张包是察觉有人过来的,但他只道是哪个同僚,倒也没有在意。  

河东现在也算是前线了,河东太守参与军事讨论,本无可厚非。  

更别说中都护前两天提出的要求,多一个人讨论,就能多一份意见。  

中都护府还有整整一个参谋团呢!  

没想过来的是中都护。  

“拜见中都护…”  

张包和蒋斌连忙站起来行礼。  

冯都护摆了摆手,示意不用多礼,而是看向蒋斌:  

“蒋府君还没有说,是听何人的分析?”  

蒋斌“呃”了一声:  

“回中都护,是一个叫杜预的学生。”  

冯都护一听,眉头顿时就是一挑:“杜预?学生?”  

“正是。杜预字元凯,乃是出身京兆杜氏,其父杜恕早年先是得罪了伪魏权臣,又与司马懿不和,故而不得不辞官隐居。”  

“后来大汉光复关中,杜元凯受到举荐,考入学院,两年前被派至河东参与田亩新政,按理说今年应当回长安入学院就学。”  

“只是没想到正逢上党战事起,河东需要人手帮忙,故而滞留河东。”  

蒋斌看到中都护似乎对这个学生露出感兴趣的神情,连忙详加说明。  

这不奇怪,毕竟杜预以后真要进入学院进修,说不定就要喊冯都护一声山长。  

“杜元凯年方弱冠,但其人颇有才干,在河东实习,学分乃是满分。”  

“这数月来,辅左太守府协调各方粮草,征调民夫,无一遗漏,委实难得。”  

“杜预,杜元凯…”  

冯都护若有所思地念叨了一下这个名字,点了点头,又问道:  

“这个杜元凯,现在在哪里?”  

“回中都护,现在他正在核实粮草,以便交接。”  

冯都护点了点头:  

“听蒋府君所言,看来这个杜元凯确实有才,待局势稳定下来,就让他尽快回长安吧。”  

真正的人才,只要能进入学院,取得正规入仕的途径,以后会有更好的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  

虽说现在大汉是察举与科举并用,而且以冯都护的身份和地位,真要举荐一个人,自然是很容易。  

但作为开创科举的人物,他肯定是尽量引导科举的发展。  

何况杜预已经半只脚踏入了学院大门,就没必要再拔苗助长了。  

“喏。”  

“方才蒋府君所言,很有想法。”冯都护话锋一转,又回到战事上,“可以把这个想法,提出来跟大伙讨论一番。”  

言毕,冯都护看着张包眼睛一亮,脸上露出一丝古怪的笑意,转身走了。  

回到帅帐,左右看看,没有人。  

“季彦呢?”  

“回君侯,裴郎君说是得到了好友的消息,出去了。”  

“哦?这样啊。”  

裴季彦就是裴秀,正是冯都护所收的最新的弟子。  

要说起河东的大族,裴氏是避不过的。  

裴家的家主裴潜想要让庶子裴秀上位,冯都护也乐见其成,故而自然是要把裴秀带过来。  

河东作为裴氏的根基所在,裴秀在这里遇到好友,倒没什么奇怪。  

冯都护坐到位置上,微闭着眼,手指轻轻敲桉几。  

粮草到了,大军也差不多到齐了。  

下一步,就是要真正行动的时候了。  

就是不知道,姜维和柳隐所领的虎步军,究竟在函谷关打成什么样了?  

还有关将军那边,算算时间,也应该有消息了…  

“先生,我回来了。”  

帐帘外响起了一个声音。  

冯都护睁开眼,“进来吧。”  

裴秀走进来,对着冯都护行了一礼:  

“见过先生。”  

“嗯。”冯都护看了他一眼,没有动。  

裴秀走上前,伸手摸了摸桉上的茶杯,发现有些凉,拿起来重新倒了一杯热的。  

“听说你是去见好友了?”  

“是。”  

“没想到在军中你也有好友。”  

“回先生,学生那个好友,倒不是军中人士,他其实也是学院的学生,只是正在实习,尚未入学罢了。”  

裴秀露出有些不太好意思神情,“两年前他要外出实习,曾问过我的意见,我建议他来河东。”  

说着,脸上露出苦笑:“没想到却是害了他。若是换作他处,他早就应该回长安入学了。”  

“又不止他一人,这一批学生都这样。”冯都护澹然道,“若是他们能抓住机会,还能增加学分呢,福祸相依,谁能断言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