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5章 疏漏(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不过是一时侥幸,趁将军一时大意罢了。”  

“请将军暂且退让,借机重整军势。”  

亲卫长一边说着,一边连使眼色。  

其他人会意,连忙也跟着上来,架住司马师。  

“将军,得罪了!”  

言毕,就迫不及待地强行把司马师半拖半架,急行下了帅台。  

“帅旗,帅旗不能留给汉军!”  

在下了高台的那一刻,司马师这才挣扎着,下意识地高喊道。  

掌旗官得令,顿时如闻仙乐,大松了一口气。  

旗不动,他也不能动。  

主帅要是跑了,不管帅旗,那他基本就得在这里等死了。  

若是不管帅旗,直接跟着主帅,那么丢失大旗的罪名,亦会让他难逃一死。  

没想到将军居然还能记得他…  

掌旗官在心里大声感谢司马师,一边与同僚擎着大旗,紧跟在司马师后面,向后退去。  

此时的王含,战意高昂,长槊一刺,直接把挡在自己前面贼兵捅了个透心凉。  

退后一步,让左右交替上前,他抬起头来,这才发现:  

近在眼前的贼军帅旗,居然在动!  

它在动!  

正在向后方移动!  

气得他再也忍不住地破口大骂:“贼将真乃鼠辈,居然不战自退!”  

喊杀声震天,周围的将士只能勉强听到王含的骂声,只道他是在对贼人进行攻心。  

有人跟着抬头看去,果见贼人的帅旗正在远去。  

当下就是下意识地跟着大喊起来。  

贼军主将这是被他们逼得逃跑了?  

“贼将败了!”  

“贼将败退了!”  

听到汉军的大呼,正在拼死阻挡的魏军也忍不住地回首看去。  

果然,作为全军精神支柱帅旗,如同生了脚一般,正在后退。  

虽然看不出军中主帅现在是个什么模样,但那摇摇摆摆,忽左忽右,如同蛇行的旗帜,想来正是此时主帅的狼狈模样。  

主帅的临阵逃脱,让原本已经被打得有些胆寒魏军,终于再也支撑不住。  

不知是谁第一个转身而逃,魏军的士气一下子就降到冰点,开始溃逃。  

“贼军败了,追啊!”  

王含与剩下的将士,看到魏军如此,顿时升起无穷力气。  

“好!”  

石苞一手举着望远镜,一手狠狠地砸在城墙上,大声为王含叫好。  

过于激动之下,手里的望远镜差点拿不稳,吓得他的心差点跳出胸腔。  

好险!  

五十万缗呢!  

“来人,击鼓,整军!”  

“喏!”  

河东都督府的残军,经过自己的鼓动,好歹也已经起来了一点士气。  

正面厮杀不行,难道连打顺风仗也不行?  

关城内的战鼓声,再次震天响起。  

不同的是,这一次,不是给城外的人听,而是给城内的人听。  

“王将军已经把贼人杀得溃逃,大胜在即!”  

“但王将军终究是兵少,不能歼贼,眼下正是需要尔等的时候!”  

石苞站在关城的城楼上,拔剑对着下边的将士大声道:  

“上党之失,非战之罪,现在,就是证明你们的最好机会!”  

“此战若胜,大家就可一洗上党之耻,若是连如此大好局势都不能胜,那只能说,上党大败,理之当然!”  

“是胜是败,在此一举!来人,开城门!”  

高平关的城门,再一次打开。  

与南边的战况不同,北边的战况,天平正在向魏军倾斜。  

虽然突陈军一开始确实打出了效果,虽然魏军的调动,是石苞的故意为之。  

但司马师的布置,也并非一无是处。  

至少在针对突陈军的突围,作出了针对性的围堵之后。  

即使突陈军拥有居高临下的地利,还有兵甲之利,但终究是没有经历过大战的新军。  

当他们没能真正突围北去,汉魏双方,就渐渐打成了一场纠缠之战。  

新军最怕打这种仗。  

因为这种仗,非常考验心理素质,还有耐力。  

而新兵,最缺的,正好是这两样东西。  

同样的情况下,熟知战场的老兵,远比新兵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节省体力。  

幸好突陈军的兵力足够轮换。  

再加上有主将之子胡奋这等讲武堂、参谋团出身的将校,带头奋战在前。  

这才让那些新兵没有产生退意。  

只是就算如此,突陈军能轮换上阵的兵力,也是越来越少。  

而且山下,也被魏军不断地压缩,被迫退回山上,那是迟早的事。  

领军阻击突陈军的,乃是司马师军中的第一大将,牛金。  

有他亲临前线指挥,挡住了突陈军的血气之勇。  

眼看着汉军攻势渐衰,牛金知道,自己反攻的时机,已经快要来临。  

“来人,再派出一队人马,前往北围!”  

“喏!”  

牛金与司马师不同。  

他是军中老将,已经为曹魏征战三十余载,阵前经验极为丰富。  

司马懿派他来辅佐司马师,也正是看中了他的经验,想让他给司马师稳住阵脚。  

在与突陈军最初接战的时候,吃了一些亏,牛金就立刻调整的作战方针,以拖待变,以守为主。  

对面的汉军本就是主攻的一方,自然要花更大的力气,牺牲更多。  

让牛金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支汉军,就眼下看起来,似乎并不是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